学深圳,青岛如何自我革命?

此次岛城领导班子奔赴深圳考察学习,提出学深圳赶深圳的目标,本地媒体多只报道深圳业绩和领导行程,或者把领导讲话复述一遍,却不见青岛到底如何做的建议和主张,在此抛砖引玉,提供一些思考。
1、 唯一转型成功的城市
四十年前,中国有四大特区,到今天,厦门不如泉州经济活力足,珠海也不如东莞和佛山,汕头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特区,那有点丢人了。1988年的新特区海南虽说去年又要发力,但很多人依然不看好,因为全岛近千万人口,还不如深圳一个南山区的产值高。
真正能给特区争口气的,只有深圳。岂止特区,就说我们这么多年来提出的经济转型,真正算是成功的城市,也只有深圳而已。
即使未来天津、重庆、苏州的GDP统统超过,深圳的一线城市地位依然牢固。 因为深圳是中国的科技产业中心。深圳就是中国的硅谷。什么?不是北京吗?还真不是。
深圳有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有中国最大的通讯制造商华为和中兴,有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有中国最大的手机触摸屏制造商欧菲光,有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迈瑞,有中国最大的激光器械企业大族激光……有A股上市公司中最多的民营科技企业。
这种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国内没有第二个城市能比。
由于深圳的创业风气,创业板的金融支持,在IT制造业领域内的强大产业生态,在迈向产业升级的中国经济地图中,深圳的领头羊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硅谷之所以为美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因为这里有苹果的智能手机,谷歌的移动操作系统,特斯拉的电动车。
深圳之所以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因为这里有华为的海思芯片,腾讯的移动社交平台,比亚迪的电动车。
他们代表着现代科技产业三大领域:IT硬件创新,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最顶尖水平。
深圳和硅谷最像的地方就在于:这里远离政治中心,这里离自由更近。
对于科技研发创新来说,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土壤。没有关系网,没有门路,不要跑部前进,而是艰苦创业,在新技术上寻求突破,这才是这个城市的基因。
深圳的低端产业在转移,但深圳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失去:在中国产业创新的大浪潮中,深圳正处于时代的漩涡点。
2、 深圳崛起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40年前的小渔村,抓住了改革第一炮的天时,袁庚的蛇口领风气之先,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借助和香港一河之隔的地利,成为改革的阵地和开放的窗口。那是改革反复,内地滞后,体制突破难度大,有深圳这样一个自由之地,可以施展,于是在数十年里吸引全国的人才过来,变成他们施展本领的舞台。
因为本来就是个渔村,所以没有存量负担,因为大家都五湖四海汇集而来,所以天然多元化,因为要靠本事扎根于此,所以市场竞争的胜利者才能留下。市场经济成为最好的过滤器,把精英人才聚合于此,不断发酵,成为一个市场熔炉。
2005年之前,深圳房价并不高,2015年之前的十年,即便涨价,与经济相比还是可以承担。尤其是无数城中村中的大量村建房,几百万套,成为天然的廉租房,让大批外来人才在市中心有栖身之所,不必因居住条件而挡在城市门外。
改革开放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还人民权利和企业权利的历程。哪里的政府把权力下放的越多,越能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突破国有经济,突破事业单位体制,市场激励机制便能发挥,人才便能被激活,经济自然蓬勃而起。
很多年前去过华强北,那就是个村市场,人流涌动的场景历历在目,全世界山寨机的大本营,可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了深圳的巨大的电子产业和手机配套行业。
很多人在家乡混不下去了,很多人毕业找不到工作了,就去深圳闯荡一下,成千上万的人如同一条小溪,最终汇成大海。
小政府,中社会,大企业。政府更多是定位服务,而不是运动员。你看深圳地铁是万科第一大股东,基本不干预管理,而是尊重人家本来的专业团队。这才是其他地方政府需要学习的。
深圳的创新精神从来没有流失,这里有全国最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适应时代浪潮的人留下来,失去竞争能力的人退出。目前深圳会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会,变成湾区中心,形成中国经济体的龙头。在中国的南
海边崛起一个相当于美国的西海岸的新兴经济区。以IT科技产业为支柱,香港深圳东莞组成的珠江湾区,类似于旧金山硅谷湾区,深圳是圣荷西,香港是旧金山。商业中心广州则是洛杉矶,澳门相当于拉斯维加斯。
大湾区的整体崛起,会让其他城市更加焦虑。
如何激活每个城市的优势,对接外来资源,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是宏观方面每个城市需要学深圳的。而政府自身在发展经济中遵循经济规律、商业规律、产业规律、市场规律,则是细化到每个部门最值得向深圳取经的地方。
3、 各城市都在谋转型
这些年来,中国的沿海地区各有分工:
上海更适合跨国公司,传统金融行业、服务业人才,目前人口已经停止增长;
苏州无锡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制造业基地和研发人才,目前规模增长乏力;
杭州宁波是机械、休闲、服装等民营企业的重镇,目前更大依赖土地财政;
山东辽宁是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的大基地,目前经济转型压力重重;
北京是国企总部基地,互联网文化中心,体制优势独显,北方经济孤岛;
但是真正能算成功转型的,公认的也就是深圳。这里是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注意,是企业,不是事业单位,那是中科院。企业的创新能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产品推向世界,这才是中国产业脊梁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这是深圳的价值所在,所以,它没有太多的大学,没有那么多科技所,没有那么多研究院,没有那么多院士,可是它有整合这些技术的企业,出现大量成果,最典型的就是华为。
这十年来的市场竞争,中国的东西差距早已让位于南北差距,以深圳为代表的南方城市集体
你看看其他城市,拼命争抢所谓的研究院,所谓的院士。至于研究成果呢?不知道?转化的市场呢,更不见影儿。
如何让企业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成为成果转化的主体,这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政府来充当企业,亲自下场,找个局长当总经理,那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青岛能让家电产业成功转型电子产业么?靠小微创业能行么?好像很难。
青岛能让化工企业转型升级么?没有大规模技术的掌握,好像也不容易。
岛城每任书记上任,带队南方取经都是常规动作,百姓们已经司空见惯。这次还是有点例外,声势比较大,看来王书记下决心要改变。毕竟上两任八年多的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机会,很多都错过了,青岛再也耽误不起。
其实深圳经验说白了就是城市做好平台,企业发挥市场主体地位,把人才吸引过来,政府给予优质服务,企业发挥市场优势,做起来新的优势企业,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不断跟上时代转型,为市场提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转型成功。
王书记提出的学深圳赶深圳,说穿了就是这么个过程。
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有今天的地位,吸引的是全国的人才。
作为强二线城市的杭州,有今天的地位,吸引的是华东数省的人才。
同样的强二线城市的成都,一个天府新区两年落户15万本科以上人才,其中外省占40%,985和211占30%。
这两个二线城市比,无论从人才的结构还是分布比例,青岛都是差距巨大。青岛的985和211人才比例很少,外省人才也比较少。
以一般大学和省内人才为绝对主体,产业优势不大,企业研发能力弱,造成企业待遇一般,而低薪水又难以吸引高端人才,长期以往,恶性循环。
再加上近两年房价飙升,所以尽管落户放开,但人口增加和人才涌入和国内二线城市相比,数字对比明显落后。
4、 青岛应该如何自我革新?
从政府而言,我们的落户政策是不是还要放得更开一些?我们对人才的服务跟踪是不是更到位一些,我们的人才公寓是不是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一些?
在促进和服务经济发展上,从政府角度讲,也还是那几条:
是否能提供优质及时的服务?这个不仅仅是注册企业时间短,孵化器不要租金这么简单,目前各类报道强调这些很多,其实这是最简单的。真正复杂的是,能否打造一个政府整体公信力的软环境?比如经济案件能否快速公正的判决和执行?让老赖无处藏身?
招商引资能否不要那么依赖开发商?能否和土地出让分开?否则引来的是否是真正的优质企业?开发商如果能有带产业过来的本事,它还需要做开发商么?市里对这些双招双引考核能否实事求是一些?对很多政府平台公司的考核能否深入专业一些?
学习深圳的全民服务中心,能否把各个部门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一个身份证就可以查到众多信息,一次就能办好众多工作?城市的每一条断头路都能找出破解之法并倒排工期解决?
政府提供服务的关键不仅仅是基础硬环境工作,而是能否了解经济规律和最新市场形势?领导们是否掌握这些知识?让自己的政策不至于复杂难以执行?切实帮忙消除企业的痛点?
这些恐怕不是搞个思想解放就能有效果的,去年不是也搞了好几个月,有啥新变化?几乎没有,反而今年发动了官方媒体曝光一系列基础不作为的问题,有关部门才行动。必须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范,奖惩分明到位,这才能持续取得效果。
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老人家认为,“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
深圳的成功,就是遵循了这个规律的结果,青岛要突破,从本质上讲,还是要想法子如何遵循这个客观规律。
王书记特别以海鑫钢铁重组为例,说明他懂企业和企业家,领头人的观念先进,这当然对于青岛很重要。但是,具体工作是下边人来做的,他们是否能跟上这样的尊重市场主体的意识?毕竟这是在北方。各个区市一把手是否懂企业和企业家,是否能理解人家,是否能履行承诺?王书记也说了省委刘书记的嘱托:责任重于泰山。这样的压力是否能分解和传递到青岛的大大小小的公务员身上?
但就服务外来企业而言,好像青岛近两年做得并不如人意。有的区和企业签署大量协议再无下文,有的区对企业和项目提出各种过分要求必须执行。深圳的企业来了青岛,不也被层层设卡,项目就是无法启动。这就是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现实,确实到了需要大刀阔斧纠正的时候了。
所以青岛要换新颜,要成为企业家的大展雄图之地,确实需要营商环境的大改变,需要从基础扎扎实实做起。这一方面要靠外部压力,还有一方面只怕要靠内部关键岗位换人。
总之,内外加压,整体上来一场自我革命。
本文转自“百忍说”微信公众号,想看更多文章,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