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快周转霸屏的十点思考
(2018-04-12 20:06:53)一、 此事本为内部通知,虽然范围达到4000多人,但泄密范围如此之大,怕是内部员工对这样的极限压榨也是极为不满,释放出来,形成舆论焦点,一天之内形成刷屏之效果,杨老板面临舆论压力——这比那本前财务总监写得书严重多了。
二、 这事本身存在巨大争议,就是一个企业应该追求效率和利润,但如果不顾忌到其他条件,仅仅靠主观动能加巨额奖励,是不是能行,当年富士康不也出过危机么,最后以机器人取代人,房地产肯定不行。就房地产本身来说,万达原来也是,可是一个大马城引发全线溃退,也是前车之鉴。
三、 如此强调速度之快,而基本不提质量之保障,让几乎所有读者都对三月开盘能否建成一个五星级的家持有严重怀疑态度,毕竟萝卜快了不洗泥,此事发酵,对碧桂园品牌美誉度伤害极大,杨老板似乎已经顾不得这些。而这些快速赶工的房子将来交房之后,怕是风波难平。
四、 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基本不缺房子的阶段,尤其是有支付能力的富人,更不缺房子。如此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边界在哪里?就算做到一万亿,高潮退去,如何穿上底裤?四强都在给自己找出路:孙宏斌说没有可以替代的,许家印号称千亿投科技,最终恐怕在这个问题上,万科还是老大,郁亮的回答算是最让人觉得有点谱的。
五、 碧桂园已经做到老大,在如此规模上,还在撒足狂飙,尤其是吞吐能力不足的中小城市,一旦市场遇冷,资金危机必将排山倒海而来,这才是这一举措的最终目的,但是规模太大,惯性太大,只怕刹车也难,更别说替代行业。
六、 目前为了发挥员工积极性,三个月拿近两百个项目,可谓泥沙俱下,比如山东,已经布局不下六十个项目。几年前市场冷却时,大多项目包括亦难以动弹,十里金滩也是三年熄火,教训犹在眼前。山东尽管各个城市都有一股涨价风潮,但很多城市怕是难以持久,作为第一房企,是否应该有个长远打算?
七、 观吴建斌1000天之书,尽是对前老板的歌颂之词,看不出有什么缺限,尤其是爬上喜马拉雅山也要赚那一百元,让人惊叹农民企业家之狠。但已经做到这个规模了,是不是该修修内功了,品牌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如此行动,不知道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规模而规模?
八、 如今金融收紧在即,即便房子卖出,银行也是放款艰难,资金压力与日俱增,碧桂园如此逆市拿地,即便做到三个月五个月开盘,怕是也难做到完全回款,是不是该收紧一下拿地的步伐?四五线城市即便缓慢一下,地价又能暴涨多少?
九、 以前教科书常常批判两种人,一种是封建地主,一种是资本家,杨老板虽然是农民出身,建筑立业,十八岁前未穿鞋,但却把这两种身份用到极致,圈地是第一大地主,压榨员工也是地产行业第一了。这难道是他的人生追求?朱元璋从乞丐到九五之尊,对官吏阶层动铁血手术,竟然与今日杨之行动有那么一些类似之处。
十、 孔尚任在桃花扇里说,眼见他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怎么看怎么在说房地产,希望中国地产业未来能走得平稳一些。多少年后,真不知后人如何评论这段历史。老大毕竟说了,房住不炒。可真若如此,谁还买房?房地产企业做大的结果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