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忍评说青岛之文化篇

(2007-01-16 10:29:40)

百忍分析:为什么说青岛是文化沙漠?

青岛这个城市的形成,迄今为止不过百余年。百忍认为,无论你有什么复杂的感情,都要感谢德国人。我们今日很难判断,如果不是发生在鲁西南的巨野教案导致的1897年德国军舰对胶州湾的入侵,岛城现在是否依然是一个因为海防需要而仓促设立的关口。可以肯定的是,18991012日,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为“青岛”,“青岛”才深印在中国的版图。并且德国人在规划城市的初期,对山形地势、自然环境都做了周密的考察。可以这样说,青岛能够有现在的种种风姿意趣,与德国人当年的苦心是密不可分的。

百忍听说当年德国人以一枚钱币决定了是胶州湾的东海岸建设城市的命运,如果那枚钱币落地时是另一个面,想想又会是怎样的布局?而我们现在则是大楼用了15年就把它炸了,还是什么全国爆破之最,这样的之最最好不要有。
  百忍认为说青岛是个适于生活的城市,只适用于海边一线。而最好的地方还是八大关,这么多年来的建设,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工程,似乎也只有个五月风的雕塑。最要命的是很多城区街道上连大一点的树都没有。到了北部,更是糟糕的很。尤其站在重庆路上看沧口,十几个大烟囱的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让什么宜居城市成了讽刺。

所以有人不客气的说,青岛的建设是镶着金边的大抹布,青岛的文化则称的上是文化沙漠。
   青岛的偏安一隅自然会导致目光的保守,瞧不起别的地方的人。它的精致小巧和城市历史的短暂又难免使其缺乏文化的底蕴。由于天时地利等因素,当年的它还能接纳大师(譬如闻一多、老舍),而现在连接纳的能力也没有了,更多的大师只是过客匆匆。而没有能力产生大师是一贯的,不惟文学大师,还有文化大师、思想大师。
  闻一多曾经在青岛留下毕生中唯一的抒情散文《青岛印象》,用极浓艳、细腻的笔触描摹了青岛,就如同画师用工笔描摹美人。然而他并没有“爱青岛主义”,却对青岛颇多指责。梁实秋的《谈闻一多》记述说:“青岛虽然是一个摩登都市,毕竟是一个海陬小邑,这里没有南京的夫子庙,更没有北平的琉璃厂,一多形容‘没有文化’。”193269日,闻一多又给吴伯箫写信抱怨:“我们这青岛,凡属自然的都好,属于人事的种种趣味,缺憾太多,谈话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这一点便不容易满足。”

这是住过的大师的评价,实际上这样的状况到21世纪的今天也没有根本改变。就说语言,那人人一口青普也确实满足不了谈话这一最低限度的要求,尤其是跑到电视上去说的时候。

    近年来更多的是出了几个演员,百忍以为,几个荧屏上的俊男靓女不但不会增加青岛的文化味道,还会跟更让年轻人具有浮躁之气,什么选秀选美风气大盛,更多的家长想让孩子一夜成星,而娱乐圈的种种风气还能好的了么,烟台的范明星不就是曲线上台么。

学界的风气更糟糕,青大的风波自不必说。娱乐圈有名的大嘴宋祖德同志居然在海大读经济学博士,为了钱,这样的国字号高校脸面都不要了。范曾也好,王蒙也好,更多是来度假休闲,而不是做什么院长。老范可能去三生缘比进海大的教室还要勤。这是典型的过客文化。
  这种过客文化,实际上不独是青岛的尴尬,连北大都有,只不过青岛搞的太直接太招摇了些。而这已经成为它内心的创痛,每次有过客希望留下履痕的时候,就无可奈何地拿出来展示一下。记者们最为勤奋,颠颠的跑去采访,什么莫言,什么傅聪,什么文怀沙,然后一番感叹,俺们这里怎没有出这样的人啊。

这就是青岛文化上的命运。就目前的趋势来看,这种命运很难改变。毕竟绿洲吃掉沙漠是很难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