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杀问题的讨论——教育杂谈
(2011-05-26 13:43:08)
标签:
自杀教育青春期讨论杂谈 |
分类: 修身 |
关于自杀问题的讨论——教育杂谈
关于自杀的问题,简单说30分钟,不系统,讲到哪里算哪里。
自杀是个大问题。
现在学生自杀的很多,还有很多自杀不成的,更有许多生不如死的。
首先,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这里有几种情况:
我们假设的讨论对象是15-25岁的人,和青春期有关系。
成人自杀,不在讨论之列;少年儿童自杀的也很少。
我说的15-25岁,是一个大概的年龄。
有的孩子10岁就进入青春期,有的30岁还没走出青春期,那都是例外。
15-25岁,是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人的一个过程,是从别人的孩子,到成为自己的一个过程。
把话说回来,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他一定是遇到了一个比死亡更可怕的局面。
这个局面,和死亡相比,死亡成为一种更加让人愉快的选择,或者说,死亡成为一个相对不痛苦的选择。
于是,他们选择了死亡。
那么,他们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这就回到了15-25岁的孩子所面对的局面。
这个期间,他们遇到的主要环境是:家庭、学校、社区、社会。
这个期间,他们接触的主要人物是: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恋人、敌人。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他自己;还有一个环境,就是他自己的心灵家园。
孩子选择自杀,一定是上边的环境和人物中的一个,或多个,出了问题。
而且问题很大,比死亡更可怕。
他们最后的选择都是--死亡。但问题的原因却不一样。不过,都离不开上边说的环境和人。
第三个问题,如何找到这个问题的核心。
家长如果按我的思路去分析,就能找到孩子在哪个环境出了问题;与哪个人的关系出了问题。找到问题以后,才是对症下药的问题。
比如:家庭出了问题,父母离异、出现家庭危机;
再比如:学校出了问题:学习、与老师、恋爱……
出现问题以后,孩子会寻求解决。
但是,他是一个孩子,还没有成熟,也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青春期是死亡率最高的阶段,那些找不到解决方式的孩子,不是自杀,也是从此沉沦。
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
第四个问题: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疏导。
如果学校出了问题,孩子会选择退回其他环境,比如家庭(休学),家庭应该是一个港湾,但是不是真正的港湾,还不好说,因家庭而异。
家庭如果把孩子再推出去,孩子就面临选择:是学校(刚从那里出来),还是社会(这个很广)。
这是环境的选择。
还有人的选择。
他与老师出现了冲突,会寻求父母的帮助。如果再与父母出现冲突,他会选择朋友。
他与恋人出现冲突,他也会寻找替代的人。
很多人选择死亡,就是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没有找到合适的环境和人。
在学校受到压力和委屈,找父母,父母一味的打压,赶他回去,或者,这个家本身就是一个破碎的家,父母自己的问题,还没解决好。他可能去找朋友,如果有的话。
朋友可以解决他的一时的问题,不能解决他,长期的问题。
住在哪里?吃什么?以后将如何生存?还有未来吗?
学校不能回,家不想回?无人理解自己,自己也没找到希望,他会选择什么?
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一些人的出现。
比如,一个伟大的母亲。
爱迪生的妈妈,当所有人都说自己的孩子是笨蛋的时候,妈妈说,孩子,回家,咱不去了,咱在家自己学!没什么了不起的!
再比如,一个伟大的爸爸。
郑亚旗的爸爸郑渊洁,当儿子在学校被失败打击的失去学习信心的时候,爸爸说,孩子,咱回家,我教你。
不是说,所有在学校出了问题,都要回家。
家是一个外在的形式,核心问题是,孩子在危机时找到了温暖,找到了真正理解他,爱护他的人,不离不弃。
这个引领孩子的人,还可能是一个老师,一个体育教练,一个叔叔,一个阿姨,孩子喜欢的一个忘年交,等等。
如果多数孩子,在遇到危机的时候,都能遇到一个或几个这样的人,他们的人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急于想认识自我,
想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反复在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如何活下去?
当然,有很多孩子,可以自己慢慢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是因为大人的指导,或者是看了一本书,看了一个电影......
使他们发现了自己生命的阳光?然后,他们就按那个方向去生长。
但少数的孩子,却遇到了麻烦,而且,麻烦不断,一个接一个。
我们作为家长、老师、叔叔、阿姨、忘年交......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
如果我们能及时的给予孩子温暖和帮助,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走过这段人生危险的峡谷,驶向更加壮丽的生活海洋。
最后,借用一句老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