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论语》之“举一反三”

标签:
论语孔子性情性自命出举一反三隅积朱熹杂谈 |
分类: 修身 |
感悟《论语》之“举一反三”
昨天晚上与朋友喝酒,回家后小睡了一会儿,然后,看了一个美国电影。半夜仍无睡意,就信手拿来李零的《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阅读,将《性青论》、《性自命出》原文又重新品读了一遍,对文中几段文字,又有了新的感悟。其中一个是关于“慎独”的理解,进一步验证了我过去的一个猜想,说来话长,这里先说另一个感悟。这是关于“举一反三”的一些新看法,虽有望文生义之嫌,但感觉非常有趣,就在这里和大家说一说,看看是不是有点道理。
上博楚简《性情论》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实为一篇文章,一般认为,是孔子后学七十子之作品,和《礼记》的许多文章一样,对研究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文中有一段话,引起我的联想,这段话的原文是:“行之不过,知道者也。闻道反上,上交者也。闻道反下,下交者也。闻道反己,修身者也。上交近事君,下交得众近从政。修身近至仁。”
这段话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大意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做什么都很恰当、不过分,那他就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每闻听一个道义,如能向上反省、推演,并合理运用到处理与在上位者的关系身上,那就是懂得了和上位者交往的道理;每闻听一个道义,如能向下反省、推演,并合理运用到处理与在下位者的关系上,那就是掌握了与下位者交往的道理;每闻听一个道义,就能向自身反省,并合理运用到指导自己的言行上,那就是懂得了修身的道理。懂得了向上反省、运用的道理,就近乎懂得事君之道了;懂得了向下反省、运用的道理,就近乎懂得从政之道了;懂得向内自我心反省、运用,那就近乎达到“仁”的境界了。
读这段话,马上让我联想到了孔子在《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成语“举一反三”就是从这句话来的。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暂时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不复也,并不是放弃了再教育,而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也就是不拔苗助长。
后人关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解释,基本都是按朱熹的思路来解释的。理解这句话,关键是对“隅”如何理解的问题。查阅了一下词典和文献,“隅”字在古代一般是指:角、角落、边、周边等意思。朱熹解释为“四隅”也是这个意思,“四隅”一般是指四角、四边、或四周。《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窔”,说的是四角;《淮南子·原道训》曰:“经营四隅,还返於枢”,说的是四边;《为贾谧作赠陆机》曰:“强秦兼并,吞灭四隅”,说的是四周。
读了《性自命出》之后,我认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举一”和“三反”也可以解释为《性自命出》中的“闻道”和“反上”、“反下”、“反己”。“举一”就是“闻道”,“三反”就是“反上”、“反下”、“反己”。
古人讲天、地、人三才。相比之下,孔子之道,多讲人道,也就是礼仪道德。闻礼仪之道,而反上、反下、反己,正合适也。孔子所传授之学问,也多数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礼仪道德。所以,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来描述对礼仪的理解,还是说的过去的。
从字面上讲,“隅”字虽然表面意思是角和边,但它实际有引申的含义,那就是局部、部分、特殊和片面。如:“隅见”是指片面的见解;“隅曲”是指偏狭之见。《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赞》中说:“举端自理,滞隅则失。”注曰:“滞隅”谓偏执一隅也。可见,“滞隅”就是片面的意思。其中与“举端”与“滞隅”对应。《淮南子·要略》说:“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这里讲到“通殊类”,时用守“一隅”来比喻片面的“殊”,和代表整体的“类”相对应。这里的“一隅”也是局部和片面的意思。《荀子·荣辱》说:“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 王先谦集解曰:“隅,一隅,谓其分也;积,积习”。王念孙曰:“隅,道之分见者也;积,道之贯通者也”。可见,隅是局部、是片面、是特殊的意思,和整体、全面、普遍正好相对应,而且,多用于对礼的理解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举一反三”还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意思。
综上,“举一反三”可以理解为“闻一道”而知“反上”、“反下”、“反己”。为学贵在学以致用。孔子的学生,颜回能做到“闻一以知十”;子贡自谦说自己只能做到“闻一以知二”;子路虽然表面卤莽,但对待学问却非常谨慎,“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
可见,人的禀赋和悟性是有大小和快慢差异的。二也好,三也好,四也好,十也好,都是泛指,不是特指。正如朱子所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参考本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