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经》解析之“三才章第七”

(2009-03-11 09:10:40)
标签:

孝经

孔子

曾子

三才

天经地义

左传

杂谈

分类: 修身

 

《孝经》解析之“三才章第七”

 

《孝经》解析之“三才章第七”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分析: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曾参听了孔子的讲解,突然觉悟,并发出感叹:孝的意义太大了!这种觉悟也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好的教育,就应该是点燃人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德行,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一个人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觉悟,才渐渐成长起来。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郑国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这两句话,明显是同一句话,那是谁抄了谁呢?

  根据专家考证,《左传》成书的年代大约在战国前期,而《孝经》的成书年代也应在战国之前。有人认为是《孝经》作者借鉴了《左传》的内容,也有人说,是《左传》借鉴了《孝经》的内容。但都无法真正推翻对方。如果《孝经》的作者真是曾参之门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之门人,那两者应该成书的时间很接近。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都是借鉴了另外一本书。比如,郑国的史书。孔子作《春秋》时,应该也看过一些关于子产的史书,所以,也可能是孔子借鉴或修改了子产的话,用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从思想内容上看,“礼”和“孝”并不矛盾,“孝”是“礼”的根本与核心,“礼”是“孝”的拓展与延伸。

  “天之经也” 经者径也,径者道也。天体运行的行径就叫“经”,离开了轨道,天体就会毁灭。中医也把人体气血运行的主干叫“经”,那是人生命维持的保证。自然万物演化的规律也可以叫“经”。正经就是行为不脱离正确的道路,正义就是坚持正确的道路。佛经的经在翻译成中文时,也是从中文的“经”延伸来的。证严法师在讲佛经时曾说:“有人问我平常念的是什么经。其实佛陀诵经不是要我们在口头上念,而是要我们把经铺在地面上当路走——行经。因为,经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的话语即是在指点迷津。人生道路一步都不能错,所以念经不如行经。”佛经如此,儒家的经更是如此,都是要为我们指出当行之道的。

  “地之义也” 义者宜也,就是适宜、恰当,延伸讲,就是自然规律。天道如此,地道如此,人道也是如此。《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的义是指正义、正当、应当、适当,地上万物生长也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那也是义,符合义的,就会长久,不符合义的,早晚要灭亡。

  “民之行也” 行者,践也、履也,为也。这里的行,应是当行之行,当为之为,当履之履。履,就是按礼的要求去做,行就是按社会行为准则去做。所以,这里强调“孝”是人民的行为规范。

  这里,天、地、人是三才,它们都有自己的核心规律——“道”,其中,天道为经,地道为义,人道为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孔子认为“孝”和它们一样的重要,孝道就犹如天上日月星辰运行轨迹,地上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人间百姓遵循的行为准则,乃是人类最为根本的品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这句话是说:天地有其自然规律,而人类从其规律中领悟到自身的行为准则而去遵循它。近代流行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万物竞争,最后什么物种生存下来,是由天来选择。那天是按什么原则来选择的呢?其实,天也有天的规则,如果人通过实践和学习掌握了天的规则,那么人类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行为法则,人按自然规律去做事,就会生活的更和谐。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效法上天的自然规律,利用大地的四季变化,就能使天下万民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顺顺利利。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这样一来,其教化不必太严肃,就可以成功,其政治不必太严厉,就可以治理好。很多事情,只要我们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就像牵牛要找到“牛鼻子”一样,“孝”就是所有德行的“牛鼻子”。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这里是说,从前的明君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从自身做起,施民以博爱,自然的,人民也就不敢遗弃双亲的了。明君向人民展现道德、正义,人民就会崇尚好的德行。明君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人民就不互相争斗;明君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人民,人民就会和睦相处;明君告诉人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人民就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了。

  总之,在上位之人的率先垂范作用,是教化民众践行孝道的最有效途径。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开篇时强调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夫孝,天之经也”到“民之行也”讲的是“孝为德之本”,从“天地之经”到“而民和禁”讲的是“教之所由生也”。

 

  思考:

  《孝经》是所有儒家经典之中,唯一自带“经”字的书。大家知道,儒家经典的书名本来不带“经”字,“经”是后人加上去的。所以,有人认为《孝经》是后人的伪书。

  在读到本书的“天经地义”之经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孝经》的经,既不是经典之经,也不是郑玄说的经常之经,而是书中所说的“天经地义”之经,经者径也,经者道也,“孝经”,就是孝之行径,就是“先王之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所以,《孝经》也可以叫《孝径》或《孝道》,它和其他经典的名字并不矛盾。

  “经”就是路径,但它不是普通的路径,而是指导人类前进的捷径!但我们也要注意,昨天的捷径,今天不一定就走的通,昨天走不通的路径,今天可能就是捷径。所谓“道可道,非恒道也”

 

参考本人其他文章:

  儒学新传——《孝经解析》之前言

  儒学新传——《孝经解析》之开宗明义章第一 

  儒学新传——《孝经解析》之天子章第二

  儒学新传——《孝经解析》之诸侯章第三

  儒学新传——《孝经解析》之卿大夫章第四

  儒学新传——《孝经解析》之士章第五   

  儒学新传——《孝经解析》之庶人章第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