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大学之道

(2006-10-15 15:51:35)
分类: 修身
   
   儒家讲道学,道家也讲道,但是,两者内涵很不一样,不过,在先秦时期,他们还是有相似的原形的,那就是"路"。中国人用的是象形文字,喜欢用形象比喻表达思想,所以,先秦时期,用"道"来表达本学派的理想、目标有其必然性,故“形而上谓之道”。
   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但是,就”道“本身的概念内涵讲,抽象意义是相通的。传说孔子也向老子问过道(根据郭店楚简,可以确定老子确实生活在孔子同期,所以,好学的孔子又周游列国,对老子思想了解一些是自然的。)
    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前一段,讲的就是小学,“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的“文”应是大学。
   《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 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知止而后有定”,有定,就是有了目标以后就知道了可选择的实践范围。有了选择范围,就不会盲目的用功和努力,也就是能“静”,接下来就是按选择的方向排除杂念、坚持不懈,排除杂念,就是“安”,安而后才能专心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也就是“虑”,然后,才可能有所收获,也就是“得”。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先后就是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也就懂得实施的程序和步骤,方法步骤正确了,也就接近目标了,也就是“近道”了。如:“孝悌也者,为人之本”就是说求学要以修身为本,要先从基本的开始,然后再推广,这就是知先后。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论语》中多数篇幅谈的都是关于日常伦理道德的问题呢?他为什么不喜欢讲自然的法则呢?这是因为,孔子认为大道是相通的,天道、地道、人道都是类似的,了解了人道也就了解了地道和天道,人道是看的见,摸的着的,更容易观察和实践,所以,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也就是研究明白了生,才能理解死。所以,孔子很少谈鬼神,因为那些太虚无飘渺,难以观察和检验,他更强调人学习和实践要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的范围多大,那就要看自己的悟性高低和机遇好坏了。就算很有德行和能力,也不一定有机会施展,但就算无法实现理想,也要不怨天,不忧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大学中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很明显的,受到历代重实践的思想家的重视。如:王阳明既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军事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思想内涵,他就非常推崇大学的积极进取精神。
    但是,大学思想并不是没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它消极的一面,这不只是它的问题,是儒家思想本身的问题,这和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环境有重要关系。说来话长,改天详细分析和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