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芭蕾舞剧《睡美人》简介+舞剧欣赏

(2007-01-28 15:21:40)
标签:

音乐

卡拉

睡美人

柴科夫斯基

芭蕾舞剧

分类: 俄罗斯风情港湾

芭蕾舞剧《睡美人》简介+舞剧欣赏

芭蕾舞剧《睡美人》简介+舞剧欣赏



 

芭蕾舞剧 睡美人 全剧 (bolshoi 89版)

 

芭蕾舞剧《睡美人》简介
   
  《睡美人》讲述的是发生在17世纪法国王宫中的一段神奇的故事。  
  在为公主奥萝拉举行洗礼仪式时,恶魔仙女卡拉包丝由于未受邀请心中嫉恨,于是对公主念了毒咒。为了使毒咒不生效,公主的教母丁香仙女随之把这种能置人于死命的毒咒转换成了百年的长眠。当公主奥罗拉长成为一名美丽的少女时,恶魔仙女卡拉包丝的毒咒应验了,丁香仙女的解咒也随之生效,百年的长眠使公主奥罗拉免于一死。  
  在这百年的沉睡中,丁香仙女不远万里为公主寻觅神圣的爱的力量,来唤醒沉睡的公主。最后英俊潇洒的王子菲列蒙德在仙女的指引下,遇见了沉睡的美丽的奥罗拉公主,并一见钟情爱上了她。在伟大的爱情力量的帮助下,他战胜了重重困难,并以神圣的一吻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公主。整个王国苏醒了,在一场盛大的婚礼中,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特色与地位

 

  《睡美人》的编导是俄国最杰出的芭蕾舞大师马留斯·彼季帕。彼季帕以他那非凡的舞蹈创作能力和音乐阐释能力,及他那用人体动作舞蹈造型来表达人们丰富情感的独特艺术手段,使得《睡美人》被赞誉为“古典芭蕾的巅峰之作”。在芭蕾舞剧《睡美人》中有许多经典的舞段,像第一幕中《玫瑰慢板》及以后的《婚礼双人舞》、《蓝鸟双人舞》、《花环华尔兹》等。有些段落一直是国际芭蕾比赛上的必选节目。它们充分显示了芭蕾艺术的气韵与动感、协调与平衡,给人们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睡美人》的音乐也同样精彩至极,它的作曲是大名鼎鼎的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曾在写给好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道:“……我似乎认为这部芭蕾音乐是我最佳的创作了。主题是如此富有诗意,如此富有乐感,我以极大的热诚写它,一部有价值的乐曲就需依赖这种热诚。”正是基于这种热诚,《睡美人》的音乐才可以流芳百世。比如选自第一幕的那段圆舞曲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  另外,芭蕾舞剧《睡美人》不仅舞蹈优美,音乐好听,而且还以服装、道具、布景、灯光奢华辉煌著称。尤其是这次演出所选择的英国皇家芭团的版本,在舞美和服装设计上极其讲究,与整个的音乐舞蹈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尽显皇家贵族豪华之气。绝对可以让你在优雅的舞蹈艺术之外享受一次视觉的盛宴。   

  一百多年来,芭蕾舞剧《睡美人》以其震撼人心的音乐,气势恢弘的舞蹈,雍容华贵的服装,奢华灿烂的布景,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剧场舞蹈奇观,吸引了各国的舞蹈家和观众们。《睡美人》虽属于“古典芭蕾”的经典代表,但经过现代的包装与演绎,使得这部有些凝重的芭蕾舞剧,又平添了华丽的现代气息。传神地表达了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及对忠贞爱情的讴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信当你看过这个版本的芭蕾舞剧后,会对《睡美人》在芭蕾艺术史上的不朽地位,有一个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会尽享其带给您的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


   芭蕾舞剧《睡美人》是根据法国作家贝洛的《林中睡美人》改编的三幕芭蕾舞剧,其音乐部分是由柴科夫斯基在1888年至1889年创作的,它歌颂了友谊和忠贞的爱情。
    《睡美人》虽然是神话题材,却注入了人世间的情感,特别是通过优美的音乐,把富于同情心的紫丁香仙子表现得异常亲切、生动。《睡美人》的题材内容非常适合芭蕾舞的表演形式。用足尖轻盈弹跳的舞姿,薄薄的短纱裙随着舞蹈飞舞着宛如绚丽的花朵,把花仙们在欢庆会上多姿多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近一百年来,《睡美人》已成了芭蕾舞剧中的珍品。


芭蕾舞剧《睡美人》剧情简介

序幕:命名大典
        弗洛瑞斯坦王宫的宫殿里,国王与王后正在为出生不久的女儿奥罗拉举行洗礼命名大典,宾客们纷纷向他们表示祝福。紫丁香仙女和其他善良仙女也来表示祝贺。这些仙女们都有极为高贵的品德。突然,邪恶仙女卡拉包斯在硕鼠的簇拥下到来。由于典礼官的疏忽,没有邀请她。卡拉包斯恶咒奥罗拉公主长大后会被针刺刺破手指而死,而善良的紫丁香仙女发誓要保护奥罗拉公主。
第一幕:咒语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在国王为美丽的奥罗拉公主举行的庆祝她16岁生日的庆典上,来自英国、印度、意大利及西班牙的王子都来向她求婚。无意间,一位老妇人走到公主身旁并递给她一个纺锤,公主接过了纺锤,被纺锤刺破了手指。老妇人这时撩开了伪装,原来她就是邪恶仙女卡拉包斯,她是来陷害公主的。紫丁香仙女出现了,她来保护公主奥罗拉使她不会真正死去,但公主将一直沉睡100年,直到有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爱上她并亲吻她,公主才会苏醒过来。这时整个王国都沉睡过去了。
第二幕:幻影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一支皇家打猎队来到森林,队伍中有一位年轻英俊潇洒的王子。休息时,王子在森林中独自徘徊,突然林中出现了奥罗拉公主的幻影,王子爱上了公主。在紫丁香仙女的帮助下,王子来到王宫,看到了沉睡中的公主,他被公主的美丽所吸引并亲吻了公主,公主苏醒了。邪恶仙女的阴谋破产了,爱情终究战胜了邪恶。
第三幕:婚礼
        奥罗拉公主与王子的婚礼在王宫里举行。宾客中有许多都是著名的童话人物:蓝鸟、大灰狼与小红帽、穿靴子的小猫、蓝胡子……,


更多介绍

 

  《睡美人》取材于法国作家佩罗(Perrauit)的童话,是一部带序幕的三幕舞剧。1890年1月15日在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举行了首演。这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二部舞剧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与彼季帕的首次合作。

  自1881年起担任马林斯基剧院院长一职长达18年之久的符谢沃洛日斯基(Vsevolozhsky)崇尚法国宫廷艺术,希望能够亲自创作一部神幻芭蕾舞剧,再现法国宫廷芭蕾的风采。1888年,符谢沃洛日斯基致函柴科夫斯基,希望他为舞剧《睡美人》创作音乐。当时柴科夫斯基虽已在交响乐创作领域小有名气,但因1877年其首部芭蕾舞作品《天鹅湖》的首演遭到失败,对芭蕾音乐创作颇感心灰意冷。所幸符谢沃洛日斯基坚持认为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才作曲家,给他寄去了自己已经撰写好的《睡美人》脚本,对其进行说服工作。符氏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柴科夫斯基终于为其打动,答应为舞剧《睡美人》作曲。

  柴科夫斯基接受邀请后,符谢沃洛日斯基马上邀请彼季帕为这部新舞剧设计舞蹈。符谢沃洛日斯基本人不仅为这部舞剧编写了脚本,而且还亲自设计了舞剧的布景和服装。在这部舞剧的创作过程中,三人紧密无间地合作。在符谢沃洛日斯基脚本的基础上,彼季帕为作曲家拟定了一份周密的《睡美人》结构计划,明确展示了这部舞剧的情节线索、主要人物的性格,对其中每段舞蹈的小节数、节拍和速度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柴科夫斯基根据这个结构计划写出音乐,随后彼季帕再根据音乐设计舞蹈场面。这种合作方式使舞剧《睡美人》的音乐和舞蹈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睡美人》的剧情大致如下:皇宫正为摇篮中的公主奥罗拉举行洗礼仪式,妖婆卡拉波斯突然闯进,她因未被邀请而怒不可遏,诅咒公主成年之日手指将被纺锤刺破而死。公主16岁时,国王为她举行盛大舞会,妖婆卡拉波斯乘机将纺锤献给公主,奥罗拉无意中刺伤手指,昏厥在地。紫丁香仙女赶来相救,施魔法使整个王国沉睡百年。王子弗洛瑞姆德在森林里打猎,受紫丁香仙女指引来到城堡,见到公主安详地躺在床榻上,王子轻吻公主,使沉睡了一个世纪的王国苏醒过来。两人举行了盛大婚礼。

  舞剧《睡美人》场面富丽堂皇,演员阵容庞大。彼季帕巧妙运用群舞、双人舞、独舞以及哑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使该剧尽显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宫廷的风采。虽然1889年1月2日俄国沙皇观摩该剧彩排后并未留下满意之言,但该剧首演后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由于原始版舞剧布景耗资巨大,投入演员人数众多,上演难度较高,加之此后整个俄罗斯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相继推出过罗普霍夫的修改版(1922-1923年)以及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修改版(1952年)等。直至1999年,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才根据1903-1905年尼古拉·谢尔盖耶夫遗留下来的原始版舞谱复原了《睡美人》的“考古版”。

  据称1896年《睡美人》曾在米兰上演,但真正使西方社会领略这部舞剧的魅力,还是因为佳吉列夫所率的俄罗斯芭蕾舞团。为使演出获得成功,佳吉列夫进行了精心准备。他邀请俄国著名画家、舞台美术家列夫·巴克斯特设计舞美和服装。由于无法得到完整的舞剧总谱,又请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对柴科夫斯基的钢琴谱进行改编。还请来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从俄罗斯出逃的马林斯基剧院编导尼古拉·谢尔盖耶夫对舞蹈设计和舞台调度进行了重新加工。该团杰出的女演员——奥尔嘉·史帕丝维薛娃、维拉·特列菲洛娃和柳波芙·叶戈罗娃等轮流扮演主角。1921年11月这部舞剧首次在伦敦上演后,一时间引发了西方观众对俄罗斯芭蕾的浓厚兴趣,甚至连当时的国王和王后都前往剧场观看演出。可惜习惯于欣赏独幕剧的伦敦观众终难接受《睡美人》这样规模宏大的作品,这部舞剧仅仅上演三个月之后,票房收入就出现下降,使剧团陷入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

  《睡美人》对西方芭蕾舞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39年尼古拉·谢尔盖耶夫的改编版《睡美人》在维克·韦尔斯芭蕾舞团(现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上演;1960年,原俄罗斯芭蕾舞团著名演员尼金斯卡又为蒙特卡罗的Marquis de Cuevas芭蕾舞团(Cuevas侯爵接管这个与前俄罗斯芭蕾舞团有很深渊源的芭蕾舞团后便将团名改为自己的名字)推出了新的编舞版本。近几十年来,仅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就陆续有阿什顿/德·瓦卢瓦版(1946年)、彼得·赖特版(1968年)、麦克米伦版(1973年)和道威尔版(1994年)问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日记一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