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任金璧
任金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00
  • 关注人气:3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散文阅读导引和训练:余秋雨《中秋》

(2008-03-09 18:54:07)
标签:

高考语文

散文阅读

分类: 语文命题
  2008年第2期《中学生阅读》高考版“现代文阅读预测专辑”:
 
阅读导引

    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语文高考拉开分数段的“杀手锏”。它着重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选文以散文为主。

    以2007年为例,18套试卷20篇文本中,散文占了17篇。从题量和分值看,有14篇设4道题,最多的上海卷设了7道题;分值呈上升趋势,全国卷继续稳定在22分,分省卷最多的达到31分。可见,散文阅读是应考的重中之重!就考点看,阅读鉴赏是大头,有26道题,其中鉴赏技巧19题,鉴赏语言3题,鉴赏形象2题,综合性鉴赏2题;分析概括14道题,筛选整合11道题,理解文中关键句子和词语10道题,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态度6道题,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7道题。可见,文学作品阅读,理解虽是基础,重点却在鉴赏!

    展望下一年,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评价文章内容和作者态度的题目,还会继续,但鉴赏题则会保持强势,而考查“探究能力”的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做阅读题,文本是最重要的已知条件,很多答题失误都与挖掘和利用原文不足有关;一定要相信答案就在文中,只要按照题干的指向反复阅读文本,就能把答案从文中“读”出来。其次,文学作品阅读,要坚持整体把握,首先要迅速抢占全文的“制高点”,即主题,然后理清思路,接下来把所有的问题都置于总体关照下解决:题目往往是出在某句某词语上,但解答却一定要联系全篇,看看它和全篇的主旨、思路、特点有何关系,绝不可孤立地以词解词、以句解句。

阅读训练

                     中    

                           余秋雨

    中秋理应有秋意了,但今年却不,居然热得百年所未有。这不能算秋天,而没有一个像样的秋天,整个一年都遗憾。

    正懊丧着,收到了当天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黄宗江先生有一篇文章悼念一位今年刚刚亡故的女诗人。女诗人亡故时七十八岁,但宗江先生一开笔就说:“你没见过她,不知道她人有多美,诗有多美。”宗江先生还引了这位女诗人临终前为自己写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读完这篇自拟的讣告,我立即觉得烦热全消,堕身于一种深秋的诗意里。年迈的女诗人辞世前独住在小木屋里无疑是非常寂寞的,但她竟然寂寞得那么美丽,归去得那么典雅。我随即拿起电话筒,想把这篇讣告当作节日的礼物送给几位朋友,让他们在炎热的中秋分享一份冷凄高远的秋色。

    我握着话筒慢悠悠地读着,突然串进来一个国际长途。外国一家著名的华文报社打来的:“余先生,您知道了吗,张爱玲死了。一个人死在美国寓所,好几天了,刚发现,发现在中秋节前夕。我们报纸准备以整版篇幅悼念她,其中安排了对您的电话采访。您知道,她的作品是以上海为根基的,因此请不要推托。发稿时间很紧,您现在就开始讲吧。”我说:“这事来得突然,请让我想一想,半小时后再打来。”

    在这半小时,我想了很多。按我的年岁,没有资格悼念她,但我曾亲眼看见,国际舞蹈大师林怀民先生一到上海就激动地宣称“我来寻找张爱玲的上海”,他的年龄也不大;林青霞也曾乐滋滋地告诉我,她对上海的了解和喜爱,大半来自张爱玲;今年上半年我在马来西亚漫游,每个城市的报社都安排了我与当地的读者见面座谈,读者们所提的问题中频频出现张爱玲的名字,这些读者就更年轻了……这一切说明,张爱玲享受着一种超越年岁的热闹,而她居然还悄悄地活着,与这种热闹隔得很远。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得谁也找不着她,连隔壁邻居也不认识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想到这里,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了这样一段话:“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飘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挂断电话后我想,上海人也许会觉得她死得凄楚,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又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去”,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就像黄宗江先生介绍的那位女诗人一样,自认为是从童话般的小木屋飘浮到永恒的太空中去了。

    与她们相比,真正可怜的倒是文坛上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可怜的人们一定还在倒过来可怜她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着她们本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可怜。也许,建议之一,是她们早就应该回归文坛,有一个喜气盈盈的晚年。但是,我们的老太太极有主见,不听这些。她们虽然衰疲却仍然高雅,心中只有两个点:要么小木屋,要么太空。其他地方,她们可以随意看看,却不会停驻。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场所与他无缘。

    老太太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去了太空。

正这么想着,天却骤然凉了下来,月亮也从浊黄变成冷白,不知名的秋虫长叫一声,像个秋天了。                   (选自余秋雨《霜冷长河》,文字有删节)

1.第3段中,作者说“读完这篇自拟的讣告,我立即觉得烦热全消”。使作者“觉得烦热全消”的原因是什么?

答:                                                                     

 

2.作者说“她竟然寂寞得那么美丽,归去得那么典雅”。前一句指的是什么?后一句指的又是什么?

答:                                                                     

 

3.作者说“张爱玲享受着一种超越年岁的热闹”,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                                                                     

 

4.作者说“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这里的“火焦气”在文中隐喻什么?

答:                                                                     

5.作者开头说“没有一个像样的秋天,整个一年都遗憾”,结尾又说“像个秋天了”。探究一下这样说的寓意。

答:                                                                     

参考答案

1.讣告里有一种深秋的诗意,有一份冷凄高远的秋色。

2.前一句指的是她在小木屋里仍然期盼着人间的善恶爱憎能够分明;后一句指的是她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3.因为论年岁,今天的读者尤其年轻读者本不该对张爱玲那么有热情有兴趣,可是偏偏是这些读者对张爱玲充满了热情和兴致,如林怀民、林青霞等人。可见,文学的魅力是超越时空的。

4.文坛上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

5.张爱玲和另一位女诗人的死,为这个秋天带来了冷凄高远的秋色,一种深秋的诗意,从而使今年这个秋天再无遗憾,像个秋天了。隐含义:这两位女人高洁的人格,应该有益于人们沉淀浮躁、消除烦热,走向成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