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共同阅读共创幸福生活
朱老师:
您一直关注共同阅读,认为个别阅读是“一个人在战斗”,共同阅读是集体智慧的碰撞、团队精神的体现。这个共同阅读主要指的是建构共同的阅读对象,还是指共同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学校、教师推动共同阅读需要注意什么?(程度)
程老师:
来信收到。你的来信谈到了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新教育认为,只有读同一本书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关于这本书的共同密码、共同语言。只有共同阅读了一些拥有共同文化基因的书,才能真正拥有这个文化的密码、语言、价值与愿景。共同的阅读,让读这些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所以,阅读是建立文化自信,建立精神家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阅读虽然是个体的行为,但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的确,共同阅读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团队发展,对于共同体的形成,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心理学有许多关于“共作效应”的著名实验,证明大家一起做同样的事情,当事人的作业绩效会有所提高。如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让40个儿童尽量快速地摇动转轴绕线,一组是两两结伴绕线,一组是个人单独绕线,结果发现前者的效率明显好于后者。不仅是儿童,成年人也是如此。另外一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也做过一项的经典实验。他让成年被试完成包括系列词语联想、元音字母删除、可逆观点、乘法运算、疑难解答、判断气味和重量等各种任务,结果发现,除了疑难解答和判断实验外,群体作业均比个人单独作业的成绩要好。他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社会促进(social
在教育中,共同阅读的社会促进也是非常明显的。你信中谈到的共同阅读的三个方面,共同的阅读对象、共同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共同的阅读主体。一般来说,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师师共读、生生共读、家校共读是最重要的几种共同的阅读主体形式。
亲子共读,就是父母亲与孩子一起共读。在许多新教育的学校里,老师会定期推荐亲子共读书籍,有些推荐给母亲与孩子一起共读,有些推荐给父亲与孩子一起共读。决不能把亲子共读变成是母子共读。
师生共读,就是教师与孩子一起共读。尤其是每学期生命叙事剧的经典、全班同学共读的书籍,一般需要教师参与其中。
师师共读,就是全体教师(全校,或者年级组、学科组)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一本书开展的共读。一般由校长或者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安排。
生生共读,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全校学生共同阅读。新教育实验的晨诵午读暮省,其中的午读往往是生生共读为主。一般围绕新教育研制的《中国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的基础书目展开。
家校共读,就是家庭与学校的成员,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某本书籍进行的阅读活动。
其次是共同的阅读对象。共同阅读的对象,指的是共同阅读的内容。读什么,从来是阅读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的精神高度是由我们的阅读高度造就的。现在中小学阅读的很大问题,就在于缺乏系统的阅读计划,是一种无序、自发的阅读,许多暴力的、惊悚的、恐怖的、无聊的书籍进入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世界,真正的好书没有被阅读。而且,中小学的学科阅读也非常薄弱,阅读成为语文学科的代名词。所以,新教育实验为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到教师、父母等各种人群的阅读提供了一个基础性书目,目前正在研制中小学学科阅读书目。希望能够为中小学师生等提供一个可靠的阅读参考书目。
再次是共同的阅读时间。阅读是时间总体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共同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应该有一些共同阅读的时间。如生生共读,我们经常是利用中午的“午读”时间,也可以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时间来共同阅读、讨论、交流对于某本书的观点。教师的共读,可以采取轮流“讲读”的方式集体阅读,而亲子共读,则可以利用睡前时间或者周末休息的时间进行。
最后是共同的阅读方法。共同阅读的方法很多。对同一本书,进行默读、讲读、领读(导读),举行分角色朗读,邀请作者分享型阅读,读书交流会、读书辩论会、续写故事会等等,丰富多彩的共同阅读,会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让阅读更轻松活泼。
其实,阅读本身是充满着创造性的。共同阅读是相对于个体阅读而言的,是一种阅读形式上的有益补充,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学校和老师们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充满挑战性、趣味性的阅读活动,真正地让阅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助力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你的朋友: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