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古杏萌新芽

喜看古杏萌新芽
▲朱永新
在我心中,有两个杏坛。
一个是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的那个杏坛。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宋以前这里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作为教育的圣地,此后泛指为授徒讲学的地方。大成殿加杏坛,也成为中国孔庙的标配。
一个就是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的“杏坛”了。据考证,平江实验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迁至今址。学校也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大成殿,殿前有十八株古银杏。学校的吉祥物就是可爱的银杏娃。所以,我也把这个地方称为苏州的杏坛。
苏州杏坛的历史虽然没有曲阜杏坛那么久远,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这75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先后培养出陆元文、韩菼、彭定求、陆肯堂、钱棨、吴廷琛、陆润庠等状元,胡绳先生等也曾经在此就读。
我有幸见证了苏州杏坛的再度复兴与崛起。先是在上世纪末,把一墙之隔而文脉相通的两所学校合并成为现在的平江实验学校,再是在本世纪初,学校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一员。2014年,作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参观现场,曾经让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惊艳不已。
这本名为《杏坛》的校刊,无疑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展示。这些来自平江老师的作品,那丰富的内容,朴实的行文,既如一棵古老的银杏,反映出该校博学思辨、严谨细密的治学历史,它包含睿智的解读,富有激情的探讨,又如一株勃发的嫩芽,呈现出富有生命力的个性。不难看出,平江人对素质教育外延的拓展,对内涵的开掘。
春节前,潘娜校长托朋友请我为平江实验学校的校刊《杏坛》写卷首语。出于对这所学校的特殊感情,出于对老朋友的支持,应承下来。没想到一个春节,只是将已写好的文章汇总,整理为两本书稿,就在京城的滴石斋足不出户,整整忙了七天。看来,无论自然还是精神的风景,都需要时光酝酿。
衷心祝愿《杏坛》越办越好,一年四季,岁岁年年,风光常在。
在我心中,有两个杏坛。
一个是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的那个杏坛。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宋以前这里为大成殿,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杏坛,作为教育的圣地,此后泛指为授徒讲学的地方。大成殿加杏坛,也成为中国孔庙的标配。
一个就是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的“杏坛”了。据考证,平江实验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迁至今址。学校也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大成殿,殿前有十八株古银杏。学校的吉祥物就是可爱的银杏娃。所以,我也把这个地方称为苏州的杏坛。
苏州杏坛的历史虽然没有曲阜杏坛那么久远,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这75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先后培养出陆元文、韩菼、彭定求、陆肯堂、钱棨、吴廷琛、陆润庠等状元,胡绳先生等也曾经在此就读。
我有幸见证了苏州杏坛的再度复兴与崛起。先是在上世纪末,把一墙之隔而文脉相通的两所学校合并成为现在的平江实验学校,再是在本世纪初,学校成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一员。2014年,作为全国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参观现场,曾经让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惊艳不已。
这本名为《杏坛》的校刊,无疑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展示。这些来自平江老师的作品,那丰富的内容,朴实的行文,既如一棵古老的银杏,反映出该校博学思辨、严谨细密的治学历史,它包含睿智的解读,富有激情的探讨,又如一株勃发的嫩芽,呈现出富有生命力的个性。不难看出,平江人对素质教育外延的拓展,对内涵的开掘。
春节前,潘娜校长托朋友请我为平江实验学校的校刊《杏坛》写卷首语。出于对这所学校的特殊感情,出于对老朋友的支持,应承下来。没想到一个春节,只是将已写好的文章汇总,整理为两本书稿,就在京城的滴石斋足不出户,整整忙了七天。看来,无论自然还是精神的风景,都需要时光酝酿。
衷心祝愿《杏坛》越办越好,一年四季,岁岁年年,风光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