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教育改革寻找思想支点

(2016-01-27 08:55:06)


----《河南教育》(基教版)“永新视点”专栏评析

 

 

(朱永新按)

这几年为《河南教育》基础教育版开了一个永新视点的专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作往往是帮助自己思考问题的重要路径,而开专栏则是逼自己没有退路的做法,总不能让杂志开天窗吧!已经连续十年为《姑苏晚报》、《天津教育》和《中国远程教育》(刚刚改名为《在线学习》)开专栏,累,并快乐着。


“永新视点”是《河南教育》(基教版)约请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开设的专栏。该专栏自2013年开办以来,紧贴时代脉搏,聚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刊发了一系列有态度、有温度、有担当、不乏真知灼见的文章,不仅为教育决策与实践提供了新鲜生动的理论依据,而且有效强化了刊物的思想性、厚重感与高品位,凸显了栏目的品牌优势。

综观该栏目已经刊发的20余篇文章,呈现如下特点:

一、 立意高远,选题重大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及知名教育学者,作者常年通过网络以及大量的田野教育调查,了解和发现中国教育难题和困境,擅长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深刻解读和挖掘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探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如2015年第一期刊发的《重启教育改革》一文,作者针对我国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繁复杂、积重难返,国人对现行教育渐失信心的现状,大声呼吁 :“要解决中国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出路就在于走出长期以来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的困境,重启改革,以教育体制为改革的重点,着力解决体制问题。”

随后的一期,专栏推出了《解放教育生产力  释放发展新能量》一文。作者提出:“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度推进,关键是在新常态下给中国教育“松绑。”并在文章中详尽地提出了六大具体设想。其他诸如《农村教育需要真正的重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刻不容缓》等多篇文章,无不高屋建瓴,颇具前瞻性与指导性。

二、 观照现实,触及焦点

教育关涉千秋基业和千家万户。及时聚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剖析问题并提出对策,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教育刊物的使命,也是提高读者关注度与美誉度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永新视点”可谓可圈可点。

如2013年年初,专栏连续两期刊发《2012年中国教育热点问题述评》(上、下)。文中作者就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加大教育投入、异地高考、撤点并校、校车安全、教育督导条例出台、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校园安全等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回顾、梳理与评述。

    两年来,专栏还刊发了《加强学校体育刻不容缓》《让农村教育绽放艺术之花》《让民间和市场成为教育变革生力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为民办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努力完善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合理安排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内容的比例》《家庭教育: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学校军训亟待改革》《根治“留守儿童”问题时不我待》等一系列直面现实,触及焦点的文章,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出一个长年投身教改一线、走进学校、亲近师生的学者型教育官员对教育现实的深刻观照,也带给读者几多思索,几多感悟。

 三 、内容翔实,持论公允

“永新视点”不仅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而且不乏举证翔实客观,置评充分严谨,持论鲜明公允的学术文章,彰显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学术修养。

比如《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深远意义》一文,作者不惜笔墨,引经据典,从哲学层面完美阐释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继而做出结论:“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创造力则是后天很难弥补的。”令读者回味无穷。

    其他还有《关键在落实——以三中全会精神引领中国教育改革》《为民办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等文章,少有板着面孔的经院式说教,而是旁征博引,议论风生,解读有道,立论有据,兼具思想品位和学术深度,不少文章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史料价值。

 

四、情理相融,文风清新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许嘉璐曾这样评述朱永新论著的语言风格:“论述、抒情、问答并举,逻辑严密的理想语言、老百姓习惯于说和听的大白话、思维跳跃富于激情的诗句兼有,依思之所至、情之所在、文之所需而施之。有的文章读时需正襟危坐,有的则不禁击节而赏,有的还需反复品味。可贵的是,这些并非他刻意为之,而是本性如此,自然流露。这本性,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的爱。”

对此,我亦有同感。的确,有别于许多教育学者,该专栏作者改变了他对教育理论的言说方式,其中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权威者不容置疑的口气,呈现的多是翔实生动的例证、丰富的资讯、深厚的底蕴,还有对众家之长择善而用的气魄及商讨的氛围。行文娓娓道来,激情洋溢。这一切都使原本枯燥、理论化的东西变得让人易于接受。

可以说,正是这种思想性与可读性、感性与理性兼备的言说方式,使得“永新视点”独具魅力,不仅赢得了广大读者,也让该专栏成为《河南教育》(基教版)的亮点之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多年坚持为一本区域性的教育专业杂志辛勤笔耕,孜孜不倦,难能可贵,确属添光增彩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