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面对越来越多的的写序请求,的确有不堪重负的感觉。但是,对于冉老师的写序之请,我不能够轻易拒绝。
首先是因为对他的敬重。这位1937年出生的老先生,对教育的痴迷是出了名的。虽然早已经退休,但对于教育研究的兴致毫不减弱,我多次与他或者面谈或者通过邮件、微博交流,为他敏锐的思维和执著的探索而感动。
其次是因为对家庭教育的兴趣。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撰写新父母晨诵,前不久还结集出版了几本《大师教你做父母》的小书,与家庭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父母的参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任何教育都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拜读了冉先生的书稿。读后也的确颇有一些想法,在这里借冉先生大著的一角与大家分享两点体会。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自我教育的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自我教育。从孔子强调的自省到叶圣陶主张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再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都是强调自我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
冉老师的著作对此做了详尽的分析与阐述,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如他关于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就非常具体,操作 性很强:.“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 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交往,让他自己学合作;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 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其次,应该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家长”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冉老师的这本 书从标题到内容也反复使用“家长”,但我一直不喜欢也不主张使用“家长”这个概念。因为“家长”一词容易让我们想起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家长制”,或者 想起“一家之主”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这是一个集权的、反民主的概念。我主张直接用“父母”这个概念。而且我们在对应的翻译中,一般都直接翻译为“父 母”。
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首先就需要父母成为自我教育的模范,成为身边的榜样。所以,父母的学习,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就显得非常重要,这 是成人后最重要的一次重新成长。冉老师的这本书有专门的一章讨论“家长的自我教育”,探讨的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问题。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要想孩 子天天向上,父母就要好好学习”。只有与孩子一起成长,你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才可能真正让孩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冉先生的这本书内容非 常丰富。正如我不赞成使用“家长”这个概念一样,我也未必同意书中的全部观点,如关于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的分析等。但这不妨碍我对冉老师的敬重与钦佩,不 妨碍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学会批判性阅读,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辨析,学会独立思考判断,本来就是自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是以为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