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立投入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4-06-04 10:41:21)

                            ——朱永新常委代表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在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

 

    20145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同志率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赴湖北,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视察。自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有力促进了转方式、调结构和改善民生。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作为破解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切入点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着眼全局和长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在视察中普遍反映校企合作面临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主要靠熟人、靠关系来维持,问题的根源在于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关系,只有建立了利益共同体,双方合作才能持续。建议通过税收减免、政府配套等政策,鼓励行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远远不如世界500强,甚至还不如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建议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办学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投入、实训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厂中校校企联合培养、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持续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高职办学的平台。根据现行的《职业教育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但目前全国只有15个省级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关标准,高职投入低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公办高职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仅1000多元。建议明晰财政对高职经费投入的标准,尤其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帮助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困难地区的高等职业学院解决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在经费投入和使用上,建议加大对特色专业和区域经济急需专业的倾斜力度,鼓励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体现就业导向,更加贴近市场需要。视察中,有民办学校反映,政府在政策上没有给与民办学校同等的地位,存在招生等方面的歧视。建议尽快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高职办学的政策,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民办职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等形式

 

    三是进一步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管理体制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仍存在多种学制,如三年中职加两年高职,中高职五年加两年本科等等,不少是出于打通职业教育各阶段之间壁垒而进行的改革尝试,也收到一定效果。但从规范我国学历教育,理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理顺教育部门主管的职业教育学校和人社部门主管的技师学校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应统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建设,形成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衔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统一中职三年对应高中阶段教育,高职三年对应大专教育,将技师学校纳入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同等法律地位、同等教学管理,同等行业标准,打通“断头路”,界定责、权、利,分离管、办、评。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和三本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和高职院校的升本冲动,建议采取专业评定,有升有降,整体控制的方式予以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独立学院和地方三本院校分类指导,成熟一家推进一家,避免一窝蜂。尝试对部分优质高职的部分特色专业予以本科评定,将高职整体升本冲动转化为办好特色专业的内生动力。

 

    视察团认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方面要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路和要求,进一步理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切实转变那种一味追求办学规模大、学校层次高、专业设置全、招生人数多的惯性思维,综合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完善政策机制和保障体系,释放其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