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与开启――大西洋来的飓风2013年度叙事(二)
(2014-02-05 12:06: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行走新教育 |
终结与起程
童话剧排得如火如荼,每晚都在为孩子们写生命叙事,正忙得不亦乐乎时,童喜喜给我QQ留言,问我是不是这学期过了就退休。如果是,她将来我们班,为我的退休留下点资料。当时,因为工作强度过大,我感觉我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我只有用退休的方式让自己停下来,否则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这时的我,异常宁静,我既不希冀自己退休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更不要求别人对我有什么评价,我自己冷静地审视着自己一学期走过的历程,我知道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我对自己的努力还感到比较满意,起码我没有虚度自己的这段时光,结论是永远是精力与时间不够用,如果还有精力与时间,我将会做得更好的。
对自己审视后,发现自己真的是太累太累,真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了。在学期叙事结束的时候,既想表达自己要谢幕的真实想法,又不想让孩子们与家长因为我要退休而引起骚动。因此,在叙事结束时,我用了狄金森的诗歌《诗人们只把那些灯点亮》含蓄地表达自己退休的想法。
学期结束仪式即将开始,一个花店的人送来一束鲜花和一个没有留名的家长写给我的信,希望请班级中朗诵好的人为她朗诵,表达对我的谢意。她的文字质朴而充满感情,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最高奖赏,我即使退休也无憾了。
学期仪式、童话剧表演结束后,班主任安排了孩子们给我献花。这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将离开我喜欢的讲台,离开我喜爱的孩子们。在我感谢家长们对我的支持,感谢家长们为了孩子们的成长付出的辛勤努力时,我热泪已经盈满眼眶,但我强忍着不让它流下来,因为我知道,我的泪水一流,敏感的家长们一定知道我下学期将退休,一定会引导一阵骚动,我想悄悄地离开,不需要任何仪式,让孩子们平稳地过渡到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去。薛晓哲大编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瞬间,为我定格这一珍贵时刻。
回到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切都结束了,感到无比的轻松。因为童喜喜和薛晓哲光临我们的期末结束仪式,因为有薛大义工拍相片,我第一次在学生演童话剧时没有举起相机,尽情地观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按往年的惯例,那天晚上我应该坐在电脑前整理童话剧的相片,看着相片回想着整个童话剧过程中的一个个故事,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遗憾,哪些地方还可以怎样改进。可那天我没有相片可整理,短暂的轻松后,失落迅速地占领我的心宫,空虚到了极点。曾经对退休生活的构想,曾经盼望着退休后做的事情对我没有一点吸引力,我问自己:“今后的生活就这样,散漫得没有节律?”我像跌进了无底的深渊,我盼望已久的退休生活还没有开始就已轰然倒塌。我突然明白,我离不开学生,离不开我深爱的讲台,我不能就这样在散漫的生活中等死,我不能让自己还活着就已经死了,我得活着,我得有成长,我得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直到趴下为止。
我得重新开始,我得回到讲台。可是回到哪里,是向日葵教室,是丰台,还是罕台,我有多处选择,可我犹豫不决。这时,我想到罕台去看看他们的学期结束仪式,想去看看自己与他们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戏谑地称我要“死”个明白。
就在这时,我得到了我们陈刚校长的帮助与支持。他尊重我的所有选择,不管我到哪儿。他给了我自由的空间,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为我配备了一个助手助手,名义上是我的徒弟,担任我们向日葵班的班主任与语文老师。他给我的任务是:第一,好好休息,好好调整,上班不用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工作量;第二,带着徒弟追求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开展新教育的课程;第三,把工作辐射到全校,推动学校晨诵工作的开展;第四,能多带几个徒弟,就多带几个徒弟,帮助年青老师的成长,促使他们成长为新教育所需要的教师。我们的校长,就这样知道我的心,我还有什么可选择,我决定继续在自己的学校“活”下去。
在陈校长的支持下,我飞到了罕台,我观摩了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的各个班的学期叙事、颁奖仪式与童话剧,我找到了成功的感受,更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用这样的方式来终结我的职业旅程。接下来我参加了罕台的哲学共读,用读哲学的方式来开启我的自由的旅程。虽然读《时间与存在》这样的哲学著作读得晕乎乎的,但我能更清晰地明确自己的存在方式是否正确,为我自己而高兴。在读哲学读得晕乎乎的状态中开启一段新的旅程,真是特别啊。
冲动与后悔
2013年有一段经历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冲动与后悔。在童喜喜告诉我要来我校参加我们班的学期结束仪式时,她同时告诉我朱永新老师希望我退休后去北京朝阳新教育小学工作。我当时断然拒绝。因为在一年前,魏智渊老师就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退休后到北京丰台新教育小学工作。不要说我没有决定到北京工作,即使我要到北京工作,我也应该到丰台。因为都是新教育学校,都是做新教育,对我来说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我不能因为发出邀请的人有职务大小、师徒辈分的差异而选择前者吧,做事总得讲个规则,讲个先来后到吧。
最后,我选择留在自己学校工作。这样既可以工作,又可以照顾家庭,对我来说才可能真正地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是个恋家的人,我历来认为,做教育是上层建筑的事,不是打仗冲锋陷阵,不应该牺牲家庭,否则就谈不上教育,否则这样的教育是畸形的。当我这样决定后,我回复了魏老师、童喜喜,告诉了他们我最后的选择。
就在罕台共读要完的时候,喜喜给我发来短信,让我到北京有事与我商谈。共读后,我到了北京,与喜喜商量的其他事情都很顺利,她又提到去朝阳工作的事。我还是拒绝。第二天中午,他们去郑州前,朱老师请我们吃饭。朱老师一来,就拿出送给我的书,并翻开扉页,给喜喜看,说:“快看,我给飓风大姐写什么了!”他那灿烂的笑容如孩子一样天真。我们一看,他题的词是:“朝向太阳,再创辉煌!”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他是希望我去朝阳。喜喜马上叫起来:“啊,您,您,说好今天不说这事儿的,您却一来什么都不说就说这事!”我知道,朝阳需要人,朱老师为此很着急。但我说什么也不同意到朝阳去。我找的一切借口朱老师都能想办法解决,让我感受到他对新教育的挚爱。然后朱老师又拿出给新父母研究所年会的贺辞念了起来。看到朱老师对新教育如此执着,为人又如此率真,我真的被感动了。就在朱老师与李西西去外面谈另外的事的时候,在童喜喜的鼓动下,我冲动地答应了一边呆一段时间。
当喜喜他们几人去火车站奔郑州后,我独自赶往外侄女家的路上,我就为自己的冲动后悔了。现在看来,当时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人物了,真的以为自己到朝阳去救苦救难似的,以为自己要做好大的牺牲似的,以为会很累很累的,又生怕精力不够影响向日葵班的课程。回到宜宾后,又是无数日的纠结,理不清头绪。经过十多天的纠结后,自己终于弄清内心的渴望,就宜宾与朝阳比,其实宜宾更需要我,我也更需要在宜宾把这一轮的课程做完,好为学校今后开展新教育工作积累点资料。而学校陈刚校长又从学校的角度为了减轻了许多负担,也为我提供了可去朝阳做义工的时间,他还让我从学习的角度去朝阳。这样看问题的角度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于是,给朱老师写了一封信,向他汇报自己的工作重点在宜宾,在朝阳需要时去做点义工。得到了朱老师的理解。
准备前行
一切问题解决后,我开始准备六年级的晨诵、共读课程。
我开始再读《草房子》。《草房子》这本书,从出版开始我就拥有,不知看过多少遍,我女儿特别喜欢陆鹤的有关章节,有些段落她熟悉到近于背诵的地步,而我则喜欢《药寮》部分,也许是我自己长期生病吃药的原因吧。我记得自从看过这本书后,对吃药再也不感到难受,甚至以前难以下咽的药丸可以放在嘴里当巧克力来慢慢咀嚼慢慢回味药香。这次再读《草房子》,对书中各个人物的理解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理解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及追求的人生价值,我知道这本书可以给六年级的孩子带来人生的榜样。
其次我又读《影之翼》。《影之翼》也是一本一出版我就拥有的书。我们班每年12月都要自读一次。每次读,我都觉得这本书不仅仅只讲热爱和平与憎恨战争,她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但每次读我都知道自己没有理解透彻。我曾经三次计划班级共读,可我都没有敢轻易开始,我害怕我不能带领孩子们走进《影之翼》而浪费了一本好书。这次再读,我一下子明白了她不仅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忘却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她还可以带领我们探讨一切战争的根源,探讨怎样摒除人性中丑恶的部分,探讨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是说,她能回答人为什么要成为《草房子》中的那样的人。
我又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这是一本堪称西方的《西游记》书。是的,它与《西游记》一样,都在带领人追寻人生的“灵山”。如果说《西游记》还有西方可朝向,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就连方向也没有,它更象征了人在寻找人生方向时的迷茫,它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追寻,才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灵山”。
当这几本书读下来,我发现我一下子对这些书的理解比以前到位多了――过去与现在,黑暗与光明、个人生命与世界生命,短暂与永恒等的关系我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怎样在带领学生啃读中怎样借助这些书去追求生命的价值。读哲学的效益出来了,“无用”之书发挥的作用在这里显现出来了。
这些书读过后,我决定六年级上期班级共读《草房子》和《影之翼》,演童话剧《影之翼》,晨诵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西门小醉在六年级下期做过《吉檀迦利》的晨诵,当时我以为我可以共享他的课件,所以,我认为我的课程基本敲定,就等我慢慢去实施了。
逾山越谷
新学期开始了,一段自由而从容的旅程开始了。我又开始新的晨诵。我的设想是一学期都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没想到从小醉那里要来的课件只有17首,这与我的想象相差太远。好在小醉的课件有开头几首诗,我跟随着小醉在课程中的追问,去领会诗歌。我跟着他的课件我似乎都读懂了,但在课堂上我总不能出入自如,我明白了这是我准备不够的原因。于是,尽管有小醉的课件,我又开始一首首的解读泰戈尔《吉檀迦利》,把那些诗歌与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我又选出适合诗歌与我们学生生命特质的音乐,与诗歌相配,那种追寻生命意义的神圣感一下子出来了,我也能在课程的实施中出入自如了。
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安宁。我虽然不在乎名利,但总不能彻底忘掉,有时在名利面前还有些不能释怀,小我总是跟随我。当在读第6首的时候,对名利的看法更清晰了,我写下了如此的解读:
为了你,我的生命开出了一朵小小的小小的花。它是那么娇嫩,那么羸弱,我要把它献给你。我怕它在赞扬的阳光中萎谢,我怕它掉在名利的尘土里被埋葬――人很容易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在名利面前迷失方向,停滞不前。当人不再成长时,就像花一样萎谢了。
它初绽无华,也许配不上你的崇高的花冠,但请你采折它,以你的手采折下我失去名利的痛苦来给它光荣,给它荣耀――有时人失去了名利会沮丧、痛苦。只有摆脱名利的束缚,生命才会纯粹,像花朵盛开一样美丽无瑕。
我害怕我还沉醉在名利的光环中不能警觉,我怕我还没有倒空自己那脆薄的杯儿之前,日光已逝,供献的时间已经过了。
虽然它颜色不深,香气很淡,但它是那样的纯洁,它的香气仍然能向四处飘逸,它是新生命的希望,请仍用这花来向美好的事物致敬,趁着还有时间,就采折吧,让它也成为美好的事物。
我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学校正在评优选先,有些人没有评到,忿忿然,看到他们如此在乎名利,告诫自己别在名利中迷失自己,像花一样萎谢了,但我有时确实很在乎自己的“花朵”有没有人认可。比如,做网师的作业,当自认为很好的时候,总希望得到“优秀”,甚至没有得到时不时的心里还多多少少有那么些不舒服;有时自己觉得最好的成绩,虽然不需要别人的表扬,总会在心里沾沾自喜。自从解读了这首诗后,我一旦沾沾自喜,我就会告诉自己,花朵又掉在尘土里死掉了。我在跟随泰戈尔去逾山越谷中,有了这样的感受,我的心快乐地要飞扬。
自己不去追逐名利很容易,但当自己的成果被别人占有了,被别人拿去追逐名利,你还能坦然吗?我还知道,不仅是我,我的很多同伴也有这样的遭遇。应该怎样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读泰戈尔《吉檀迦利》第41首的时候,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写下了这样的解读:
我仰慕、追逐你已久,我在跟随你的路上开出了香花,我要献给你。可是你躲在哪儿去了呢?而他们却要去追逐另外的情人。我找不到你,感到疲惫,我摆开我生命中最艳丽的花儿来等候你。他们把我的香花拿去了。我的花篮几乎空了,我却不愿意回家,要等候你与你相会。
我的清晨、中午都过去了。在暮色中,我已倦眼蒙胧,我还在等待。回家的人们嘲笑我那么傻。当他们问起我要什么的时候,我垂目没有回答。我满心羞愧,我本应开放生命之花来与你相会,却像女丐乞求施舍一般地坐等你的降临,我无颜与你相会。
我一直生活在和你相会的希望中,因为你答应过我,你一定会应约前来。我如此真心地爱着你,他们不懂你,也不懂我。我也不会把我对你的感情告诉他们——除非他们愿意接近你。
唉,我以为我献给你的是我生命中最艳丽的花儿,我当时以它为骄荣。可我现在才明白,那些花是那么地羸弱。我没有继续开花,又怎能惭愧地说我献给你的礼物少得那样可怜。
我梦想着与你相见的豪华场面……唉,我再一次落入了欲望之海,向你乞求华贵。我忘却了丑小鸭成为白天鹅永远不会骄傲与炫耀,他是那么谦卑;我更忘却了你永远都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地方歇足,我这褴褛的丐女,还需要在暴风中抖落身上世俗的尘土,与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作伴,我才能与你相见。
时间流过了,我还听不见你的车辇的轮声,因为你不会乘车而来。许多仪仗队伍都在光彩喧闹中走过了,你与他们背道而驰,走在孤独的美丽中。我再继续等待你的到来,就只能哭泣着把我的心折磨在空虚的伫望之中,永远无法与你相见。
我现在才明白,走近你的路永不平坦,只有不断地追随你逾山越谷,不断地开出花来,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事物,才能与你相见,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那支莲花,吹奏出永新的音乐。
在读这首诗以前,我一直都在纠结要不要把我这几年做的课程的资料交出来,给学校建立一个新教育资料库,为学校做新教育的人提供方便,因为我知道,肯定会有人会利用这些资料去搏取自己的名利,而且已经有人这样做了。读了这首诗,我明白了,不能因为别人有恶行,就阻止自己美好起来,就让自己的生命的花朵枯萎,应该不断地传播美好,开出生命的花来,才能让自己成为美好的事物。因此,我决定,只要有人愿意用我的课件,我都会给,哪怕他占为己有,哪怕他以此来牟取私利。
这时我真为自己心中的小我的存在而惭愧。当我再看世界时,我发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花朵给世界带来美好的人比比皆是。网师的讲师们、组长们,他们不是长年用自己的花朵美好世界吗?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我有幸跟着芷眉听了一天课,看到了她怎样在传播美好;我又有幸遇到了李振村校长,他的言行无一不在传播美好。小我被他们囚禁在胆瓶深处,他们的心灵纯净得如一汪清泉,他们都是我追寻的榜样。
读泰戈尔《吉檀迦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就是不断地让自己的灵魂净化,给生命带来全新的生长。在去北京朝阳指导年青老师做课程的过程中,我遭遇到我最不喜欢的人事纠葛。我在学校的时候,人事问题都有校长作后盾,出了什么问题由他们出面解决,我不当教导主任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一职务涉及太多的人事。离开了校长们为我构筑的安全港湾,我是面对,还是逃避?其实,我完全可以逃避的,因为我来此本来就没有这一任务。但这时我已经共读过了《草房子》,我已经知道了面对自己的缺陷,只有为世界带来美好才能获得尊严,只有面对困难并战胜它,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像杜小康一样追求高贵。我必须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逾山越谷中吹奏永新的音乐。我面对自己不擅长的人事问题开始了细致的工作,我发现这些纠葛都是因为当事人怀着报恩的思想而走入了一个怪圈,他们都是太急切地需要结果,忽视了一个学校、一群年青老师成长的内在规律而产生了焦虑所致。我与他们一起读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一起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这时,我再读《吉檀迦利》的51首时,我就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在追求伟大事物的逾山越谷中,只有让自己美好起来,才能让世界美好起来,也就是说在经历风雨时,激励自己的不仅是看到彩虹,而是成为彩虹的一抹亮色。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解读:
我总是在跟随你逾山越谷,我总是不能与你相见,我以为离你还远着呢,我以为我只能远远地仰望你。
在追寻你的路上,我却不懂得,你就在风雨中,你就在雷电中--只有经历了风雨,才可以见到彩虹--更重要的是与你在风雨中同行,让自己也成为彩虹的一抹亮色。
我还在沉睡中,我还没有准备好迎接你,没有准备好与你相会。可你却来临了,我应该怎么办呀?要完美了才能与你相会吗?不!我追寻你不就是让自己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盈那脆薄的杯儿吗?正视自己的缺陷吧,迎接你的到来,在乌云变成彩虹中赢得尊严。
我还没有为你准备好明亮的灯火,没有为你准备好绚丽的花朵,也没有为你准备好高贵的宝座。我太丢脸了,一切高贵的陈设都没有。一个声音对我高喊:高贵本在最贫践最失所的地方,放下你的高贵吧,你才能真正的获得高贵!
打开门吧,在风雨中,在雷电中,勇敢地面对苦难,顽强地战胜苦难,迎接你的到来,享受那到看见彩虹、赢得尊严和获得高贵的甜蜜幸福吧!
我就这样,在每周解读四首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成长着。我的孩子们也跟随泰戈尔去逾山越谷中成长着。在读了《吉檀迦利》第一首的时候,唐诗淼就写出了这样的诗歌:
倾注生命的歌唱
唐诗淼
当读着这首诗的时候,我高兴地流泪了,因为我知道一个折翅的天鹅伤愈开始飞翔了。当我们读了《吉檀迦利》第103首后,王小朵写出了这样的诗:
漫漫长路 仔细回望
王小朵
这一学期,我们向日葵班的师生,在跟随泰戈尔去逾山越谷中,生命都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鼓起影之翼飞翔
2013年,我终于织出了自己的银孔雀――《影之翼》的共读课程、《影之翼》童话剧本和带领孩子们排练并演了三台《影之翼》的童话剧的历程。
这些都是人们看得见的银孔雀,其实我更珍爱的还是人们看不见的银孔雀,那就是我内心对“恕”的理解与践行。
我想写我“恕”的故事,我发现那些红色的记忆结已经变成了蓝色,那些故事已经用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那些痛苦已经变成了快乐,它已经变成力量鼓起我的影之翼飞翔起来――我正在用我自己的力量给世界带来美好。
在鼓起我的影之翼飞翔的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是不再为人有恶行而纠结,也不再为自己在哪里工作而纠结,那是因为不管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摒弃内心的小我,强大真我,都要点亮自己,照亮世界。
网师磨砺
我的2013,走得非常纠结,似乎以进三步退两步,转一个圈儿又回到了原点,但总的说来我的生命是在发展变化着,是在成长着,这些都源于网师的磨砺。
2013年,在网师我盯住两门课程《从学习到教学》和《网师文本解读》。我在网师的学习,我已经把它定位为充电与磨刀。原来总希望在网师有个好成绩,自从读了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后,我不再追求别人对我的评价,我更看重的是我在做作业中的成长。我越来越感到外在的评价真不能衡量出我内在的成长,就如这学期苏轼的诗歌解读,因为我去年做农历课程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小小的苏轼课程,对有些诗进行了解读并与自己、学生进行了编织,更何况苏轼课程是以西门小醉做的课程为基础做的,所以苏轼的有些诗我很熟悉,当做这些诗的文本解读时,我做得轻松,但在原有基础上的成长真的不大,可作业得“优秀”的可能性极大;而那些不熟悉的诗歌,做得极其艰难才能完成作业,我边做边学,边学边提高,收获极大,但每每这样做的作业却得不到优秀。这让我再次明白了在网师的学习,如果还要以外在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学习,自己不能够自己判断自己是否有进步,不能判断自己的收获是什么,缺陷是什么的话,那真是白读网师这么多年了。因此,我把网师的学习当成是磨刀,我需要在网师这块磨刀石上,把自己的刀磨快,我才能以一个教师专业的水准来解读文本,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如果说,我的生命2013年还在成长,那是因为有网师这个共同体。如果没有网师,也许我早就死去,不再成长。因此,网师是我一切成长的基础。
2014,我将继续在网师这块磨刀石上磨刀,让自己有成长的可能性。
不可而为之
我的2013,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在12月22日凌晨,把朱永新老师接到宜宾,在22日上午在江南会场为宜宾市近600名校长与骨干老师作题为《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报告。
我们宜宾翠屏区教育局想请朱老师到宜宾来推广新教育由来已久。在2012年年底就曾委托我与朱老师联系。无奈朱老师一直很忙没能成行。2013年10月,教育局又再提此事,并再度委托我与朱老师联系。朱老师只说到时再说。直到2013年12月中旬,朱老师明确地告诉我他没有时间来宜宾了。后来,在他要去罕台前,又给告诉我22日有一天时间,看看能不能在罕台参加完活动后立即到宜宾,22日作报告,最好是22日能回到北京。
我知道,每天北京与宜宾来往飞机只有一个航班。早晨8点从北京起飞,上午11点半飞北京。也就是说,朱老师来宜宾只有在22日上午10点50前做完报告,否则就无法回到北京。但当我查找从鄂尔多斯到宜宾的最快线路时,我发现,只有乘坐21日晚鄂尔多斯飞成都的飞机,然后再乘车到宜宾,这样到宜宾的时间至少是22日凌晨1点半后。也就是说,朱老师从离开罕台新教育小学到宜宾这一路得汽车-飞机-汽车地奔波近7小时。我当时一看这旅程,我觉得这样朱老师太劳累了,真不想这样折腾他。我给朱老师两套方案,一是21日晚到成都后休息,22日上午到宜宾,下午作报告,23日中午回北京;二是21日晚到成都后再到宜宾,22日上午作报告,中午飞回北京。最终,朱老师选择了21日晚连轴转的艰苦行程,到达宜宾比预计的时间还晚了半小时,已是22日凌晨2点半了。
在罕台,干老师、魏老师他们听说了朱老师的安排,都非常心痛。魏老师说:“怎么能这样折腾我的老师呢?”我深感内疚,连声说“真是我的罪过!”朱老师赶紧解释说:“飓风大姐邀请我去宜宾已是一年多的事了,只是因为太忙一直没去成。这次去就当是为新教育播种吧,想想我们的好多实验区都是因为我去作了一场报告而产生的。说不定我去作了这场报告,宜宾哪天也就成了我们新教育的实验区。”干老师说:“朱老师就是这样,在总是在做我们看来不可为的事,不可为而为之,就创造了新教育的奇迹!”
后来在从罕台到鄂尔多斯机场的路上,我还知道,罕台新教育小学的所有人都反对朱老师到宜宾,东胜教育局的所有人也反对朱老师到宜宾,我还知道东胜教育局已经准备了好几所学校进行新教育的展示,等着朱老师去视察,没想到朱老师被我“抢”到的宜宾,打乱了他们所有的计划。在从成都到宜宾的路上,我还知道邻近我们宜宾的沪州,政府出面邀请朱老师去,朱老师拒绝了。
朱老师在宜宾的行程:22日凌晨2点半到宜宾,早晨8点半开始作报告,直到10点45分报告结束,离开会场直奔机场。在机场候机的短暂时间,朱老师也一直与我区的副区长、教育局副局长、师培中心副主任、我校的校长等谈新教育。
朱老师就是这样,不可为而为之,创造了新教育的奇迹。这是我2013年亲身经历的故事。它将激励我为新教育不可为而为之。
朱老师回到北京后还发微博说明为什么到宜宾:
#走读新教育#今天凌晨2点赶到宜宾,上午8点半在宜宾翠屏区为校长教师讲新教育。我把今年的最后一场讲座安排在宜宾,是一直想表达对飓风大姐(郭明晓)老师的敬意。这位在退休前邂逅新教育,重新焕发青春的老师,她的向日葵班成为新教育网师的1号教室。宜宾有几十位老师在她的影响下走进了新教育。
我何德何能值得朱老师如此厚爱?唯有努力地践行新教育,努力地开出花来,才能表达对朱老师的感激之情。
所幸,朱老师登机后,就在机场,副区长给教育局副局长布置研究推进区域性开展新教育的工作事宜。在2014年中小学小校(园)长寒假理论培训会上,教育局又请我从班级的层面讲新教育。我相信,朱老师在宜宾播种下的新教育的种子一定会开花结果,改变宜宾翠屏教育的面貌,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新教育。
2014年展望
用5天的时间,在母亲的病床前,敲下了篇年度叙事。
只有当我这篇年度叙事写完,才算走过了2013。其实也没有走过,我的2013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还没有开始写。何况,昨天真的不能过去,它将成为我影子的力量,给我鼓起影之翼,让我飞翔。
2014年,我没有什么大的计划,只想继续自由地行走在新教育的路上,努力地做好最琐碎的事,不虚度生命的每一天,在逾山越谷中不断地去追寻生命的莲花,让自己还活着而已。
2013,我就以这样真实而琐碎的故事献给你!
附:
所有终结,都是新的开启
童喜喜
写在转载之前:
已写很多,只能删除。一时间找不到语言,表达读完《终结与开启》一文的感受。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懂得:名和利,是不重要的。真的,真的不重要。
还有那所谓的流芳百世之类的东西,也压根儿不重要——什么叫流芳百世呵?傻瓜蛋们,流芳百世,不过是萎顿的荣誉花环暂且未腐却成化石的光鲜说法而已。
什么重要呢?
心。一颗活泼泼的美好的心,才是重要的。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重要的。
与飓风姑娘相识于09年。
此后,君子之交。几年间,网络聊天屈指可数。她的微博我也没收听,原因很简单:她既不是我的种子教师,又不是我的萤火虫义工。
某种意义上,她只是我QQ上数百位新教育一线教师中的一位。
而过去的一年,如她文中所记录的,是我与她交往最为密切的一年。
她用文字带着我回到了我的去年。
感慨万千,无以言表。
我为什么要这样又出钱又出力,以这种死去活来的神经病的方式来从事新教育的工作呢——有很多人问过我。
在那些或是极度疲惫、或是伤恸欲绝的时刻,我也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问自己。
当然,我最后总是能够找到答案。
比如今天,这样的一篇文章,也是答案的一种——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会以现在这种神经病的方式来做新教育义工?
我要告诉你:
为了和飓风这样的心,相遇。为了有足够的阅历,在看到这颗心时,我能学会欣赏,能懂得珍惜,能保留着最纯净的笑容,灿烂地冲着她笑,能积蓄有足够的力量,久久紧紧地拥抱。
——世间越是冷漠,我就越想如此。
况且,就在我眼下推动的这些公益项目中,还有多少年轻的教师,在十数年、数十年之后,会在生活的激流中,冲刷涤荡出同样美好的心灵呢?
而这些教师的璀璨的心,又将与多少孩子的心,碰撞出生命的交响呢?
这些生命的乐音,很多是在城市里回响,但更多的,会在乡村的山野里激荡。
这一切,让能够于幻想中见到这一切的我,如何不深深期待?!
当然,一颗心不可能完美。
所以,这篇年度叙事里,最为动人的篇章,不是记录创造的辉煌,不是记录所得的荣光,而是用手术刀剖析自己的时刻,那刀刀见骨的疼痛。感同身受。
所以,我们终其一生搏斗的对象,不是和这个世界,而是和自己。
所以,所有终结,都是新的开启。
----------------------------------------------------------------------------
自由在高处
评/魏智渊
飓风大姐这一年的曲折,许多我们都是知道的。
可能,大姐是第一位退休的网师人。作为网师的第一号教室,大姐激励过许多人,而2013年的大姐,也面临着内心的选择。
A,或者B?选择似乎是一个难题,但其实比选择更重要的,永远都是“认识你自己”。往往,当一个人从更高层次上深刻地认识了自己,选择或者迎刃而解,或者就成为不重要的了,并非生死攸关的。生死攸关的事情,发生在灵魂中。
我赞成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他说现代社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第二中年”(如果以35-50岁为第一中年的话)。作为职业人,大姐已经圆满地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履行了自己的良心责任,第一中年的使命,已经圆满结束了。
如果说第一中年的关键词是“责任”的话,那么第二中年的关键词,我认为应该是“自由”。(当然,“责任”本质上也是自由的一种表达形式,但毕竟还存在着太多外在的束缚)
就是说,这是一次契机,已经成熟起来的大姐,可以利用“第二中年”,做自己想做的事,圆自己未圆的梦,从而使人生趋向圆满。
可以是照顾家人;
可以是照料花草;
可以是旅游;
可以是阅读或写作,甚至绘画;
……
以及,符合自己意愿的一切爱好。
当然,也可以是教育。而且,角色不只有一种可能:管理者、指导者、实践者。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大姐首先需要的是休息,充分的有长度的休息。在休息中,在充分的休息之后,听从内心的召唤。如果这召唤仍然是教育,甚至是新教育,那么,在可能的情况下,服从它。对大西洋来的飓风来说,席卷一切,让蓬勃的生命张扬开来,就是它的自由,它的自由在高处。
一切的人情,仍然是缘,而比缘更重要的,是性。缘在外,性在内。
于是,终结真的成了开启。
这又会是一段怎样的旅程?我不知道,大姐现在可能也不知道。
有些生命,就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