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心与坚守

(2013-05-03 10:55:58)
标签:

佛光

和尚

清心

法师

坚守

分类: 教育

清心与坚守

 

近年来,因为佛缘,先后有机会向证严法师、星云法师、学诚法师和觉醒法师等请教,但毕竟才疏学浅,对佛学仍然不甚了了。所以,苏州的朋友把这本明学大和尚的传记送来,希望我写点文字的时候,我一直惶恐,不敢应承。

书稿在我这里放了许久。每次翻开,灵岩塔的佛光和明学大和尚的眸光总在我眼前浮现。

自四十年代到了苏州灵岩山寺以后,明学大和尚便很少离开。即使由于工作的需要短暂离开,也都是匆匆即返。大和尚说,灵岩山寺已经是离不开的地方,是值得坚守的道场,也是让自己清澈的所在。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其间有来自尘俗的侵扰,有政治上的波折,也有生活上的磨难,但所有的一切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的信念。寺院历经沧桑,大和尚痴心不改。

一个老人,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生命,都给了这座佛教圣山。从曾经的青春年少到如今是耄耋之年,虽然他的容颜已改,但古寺依然年轻,寺内古树依然挺拔。明学大和尚有那么多离开的机会,为什么历经岁月,他仍然在这里?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对灵岩山寺不离不弃呢?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一片清心,一种坚守。只有清心,才能坚守。因为清心,所以坚守。因为坚守,愈发清心。

明学大和尚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苏州的一些朋友从大和尚的清心与坚守中,得到了人生的启示,他们发愿要记下大和尚的行迹,便于来者观瞻,利于学者索隐,让更多的朋友走近明学大和尚。但明学大和尚虽然年事已高,对写自己的传记却并不热心。他一直建议多写寺院的历史,写印光法师和他的前辈。

因此,作者朋友们告诉我,尽管这是一本简要的传记,写作起来却并不轻松。不事张扬的明学法师一直很低调,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愿意上电视、上报刊,使得现有的资料非常少,而当年亲近大和尚的人很多也已经不在。

越是如此,大家越是感觉到编写一本明学大和尚简记的必要。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去了很多地方,尽可能采访了很多人,尽可能地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可以说,他们无意中就应用到了社会学上的田野调查方法,有很多内容是珍贵的口述史料。资料找到了,他们还做了很多甄别、分析的工作。

这本书的写法也很特别。如何去把握明学大和尚在灵岩山寺这么多年的贡献,如何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来认识和发现明学大和尚,需要作者有独特的眼光和传神的妙笔。这里面多少有历史社会学的手法。

大和尚的清心,才引发了作者的倾心,从而让这本原本是对一个人的简记,同时成为净土宗传承中的一例个案研究。本书严格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既具有艺术的真实,更做到事实的真实。真实,使本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明学的个人成长以及灵岩山的寺院发展中,我们对于近代以来净土宗的发展概况,也可窥见一斑。所以,这本书严格来说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也不是一本空洞的材料汇编,而是人与寺院交相辉映七十载的宏大画卷。通观全书,可以看到,作者的方法富有科学性,研究富有实证性,文字富有文学性。作者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对一笔文化遗产的整理和记录,更显珍贵。作者着意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必将使大和尚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更加立体。

这些朋友们告诉我,他们为大和尚的清心所指引而编写此书。同时,他们受大和尚清心的启发,自愿用笔名,慷慨解囊,倾以巨资,无偿地印发大量图书。他们的弘法善举,不但造福佛门,而且大利文化。感谢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用远离名利的清心、数年如一的坚守,带给我们这本书,为我们这个喧嚣的社会,带来一些清心,一些思考。

愿我们通过这本书,走近明学大和尚,亲近清心,学会坚守。

 

朱永新

201325日晨,写于北京滴石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