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挫折见证经典著作这些年教育制度杂谈 |
分类: 行走新教育 |
扎根现实土壤,绽放理想之花
文/宋梦菲
1999年,他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这本书萌生了新教育的种子。2000年,他的著作《我的教育理想》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一场“教育理想主义”旋风。2002年至今,他已将一个人的理想变成了一个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公益组织,变成了一个扎根于本土的教育改革行动,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他让越来越多人相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就是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
“新教育不仅改变了众多教师和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这十年来,最应该感谢新教育的人是我!是新教育让我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自我教育,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初次见到朱永新,是在他的办公室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现实中的他比照片中消瘦不少,镜片后是一双睿智慈祥的眼睛,和蔼的笑容里带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特有的朴实感和亲和力,没有一点官架子。环顾他的办公室,墙壁上一幅幅字画,四周摆放的都是一摞一摞的书,其中大多是关于教育的书籍和报刊,也有不少他自己的著作,整个办公室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息。于是,我们便围绕这些书展开了话题。
阅读,催生教育理想
发表过400余篇论文,出版了多本专著,其中《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先后被韩国、日本购买版权在海外出版发行,是我国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首次集中输往海外,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的系列论著版权首次输出日本。修订后新近重出的16卷《朱永新教育作品》立即被世界著名的教育出版机构麦克劳希尔公司引进英文版权后,又被阿拉伯思想基金会引进阿拉伯文版权……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基本上都与教育相关,他说,他这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
“其实,我的命运是因阅读改变的。”他从小就酷爱读书,是读书让他走出农村,考上大学;也是因为一本书——《管理大师德鲁克》,让他萌生出在中国推行新教育的想法,并从此走上了新教育实验的道路。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是朱永新教授发表的文章《改变从阅读开始》里的一句话。正因如此,新教育实验所推行的十大行动之首就是扩大阅读量——营造书香校园,它推崇师生每日进行“晨诵、午读、暮省”,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
理想,永不熄灭的火
最开始的时候,朱永新只是想在一两所学校里把新教育精耕细作,将这个理想付诸行动。但是,这颗新教育的种子一经播种,就如蒲公英般飞往大江南北——新教育的理念与行动经由网络传播开来,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教育改革的教师、校长加盟,一年后的研讨会,主动前来参与研讨的人数即达500多人。
从此,为了培训教师、为了指导实验、为了传播理念,朱永新开始了没有节假日的生活。上班时间对本职工作全力以赴,业余时间为新教育四处奔波,他竭尽个人之全力,去点燃人们对教育的热情。就这样,新教育实验不断“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汇聚了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扎根现实、埋首耕耘的志同道合者。
2003年,石家庄市桥西区区长邓小梅偶然从书里看到新教育,她带领区教育局和校领导们找到朱永新“拜师学艺”,如今石家庄市桥西区的教育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山西绛县教育局长陈东强带领当地团队加入新教育,如今的绛县教育屡获殊荣,被誉为“黄土地上的奇迹”,凤凰卫视专程前往采访……
曾经有很多人认为新教育理念太过理想化,是难以实现的目标,但朱永新心中的教育之火从未熄灭过。“理想总是指向未来的,理想永远在路上。如果没有教师的理想主义情怀,教育是无法达到理想境界的,社会也一定是走不远的。如果我缺少理想主义情怀,也就没有如今的新教育。”朱永新教授如是说,话语温和而坚定。如今也有人预言,终有一天,“新教育”将改名为“中国教育”,朱永新说:“新教育是诸多探索践行素质教育办法中的一种。无论如何,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新教育,通往幸福之门
早在2006年,新教育就明确提出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实验宗旨。朱永新教授说,幸福是教育的目的,传统教育更多的是以牺牲学生当下的幸福为代价去追求未来的幸福,但是新教育要做到的不仅是指向未来的幸福,同时注重学生当下的幸福。
如今,全国1400万的教师中,已有10余万教师、150余万学生参与了新教育实验,即使放在世界教育史上,这都算是规模颇大的教育实验了。从最初的理想变为了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田野行动研究,新教育实验的参与地域还在越来越广,带来的改变也在日新月异,这种幸福的教育理念正在传达给越来越多的人……
这些年来,新教育点燃了很多教师心中沉睡已久的教育热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帮助着很多学校加速发展。湖南的山区教师敖双英,曾因对教育绝望而离开教师岗位,接触到了新教育后,心中的教育激情被再次点燃,从此加入新教育实验的行列,迅猛成长。2008年,她获评湖南十大感动人物,今年则成为《中国教师》杂志评选出的6名年度教师之一。此外,今年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少年读书榜样”30个候选人中就有17个学生来自新教育学校,最终的10位获奖者中,新教育学生占6名……这一个个例子,见证着新教育的茁壮成长。
朱永新说:“其实新教育不仅改变了众多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我。这十年来,最应该感谢新教育的人是我!是新教育让我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自我教育,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
家庭,教育成长的摇篮
作为一位毕生从事教育研究和改革实践的专家型学者,朱永新对整日忙于事业的年轻父母们给出三点建议:“首先,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没有父母自身的成长,孩子是走不远的。其次,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让自己成为孩子,走近孩子、理解孩子。另外,家庭教育要特别重视孩子的人格发展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Q&A面对面:
Q:您怎么协调日常的工作和新教育工作?
A:我要求自己在原则上做到工作日不做新教育,不动用政府的行政渠道推进新教育。每年新教育的研讨会、国际论坛、实验区会议等,我都安排在双休日进行,不耽误我的日常工作。
Q:您在推广新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
A:最大的困难当然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本身,让人们抛弃旧理念、接受创新是有一定难度的。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所以人才短缺也是一大困难。另外经费也是一大难题。
Q:您曾指出我国现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症: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教育行政化使知识分子无心问学、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素质偏低。您认为您的新教育实验能够医治这三大病症吗?
A:新教育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这三个问题中新教育唯一能做的、也是做得最成功的是在阅读上。至于文理分科和教育行政化问题,关乎整个教育制度,不是新教育所能改变的。
Q:新教育实验指出,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快乐,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所有行动都立足于教师的发展。那么您认为教师应该怎样发展?
A: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特征: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善于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忍、顽强,不怕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