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烂漫又逢君
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之乐事,而我的中学同学卢春桃突然出现在眼前,重续前谊,还捧出厚厚的书稿,以文交心,更是让我喜出望外。
看了春桃的书稿,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年,他竟然一直坚持读书、写作,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太清楚,别说在我们的乡村,甚至在我们的城市,真正像春桃这样孜孜不倦,能数十年沉醉于筑造自我精神王国的人,也为数不多,实在是殊为不易。
我和春桃都是在江苏大丰的一个海边小镇上,度过了共同的青葱岁月。那个时候,他话语不多,我们接触也不多,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名字,感觉像一个女孩子。
中学毕业以后,在小镇上的我无事可干,于是学会了钓鱼做饭,爸爸妈妈也乐得有人做家务。后来觉得这样下去很可怕,就去找了点苦力活做,先后干过泥水匠小工、翻砂工、油漆匠、大队会计、棉花检验员、秘书、通讯员等,一直到1977年高考上了大学。
而我的同学春桃,则回到了田野。在生产队当过记工员、技术员、保管员、拖拉机驾驶员、学习辅导员,闲暇时间就与文字为伍,爱上了采写新闻报道。那个时候,镇里的广播经常有他的文章。那时我就知道,有个叫卢春桃的同学不简单。
几十年来失去了联系,春桃的书稿恰好绘出了他的这段人生轨迹——1980年,被家乡的父母官看中,调南阳镇当上了宣传干事,先后担任团委副书记、政府办公室主任等职;1991年,被县上的大中镇领导看中,进了县城,先后担任大中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兼党委秘书、广播电视站党支部书记、江苏恒迪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中镇同德集团党委副书记兼大中镇党政办公室主任等。
他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调动都是被相中,被器重的。只有一次从企业高管回到镇上,是他主动提出来的,因为他觉得,还是回到文字的怀抱,回到精神的世界,才温暖,才踏实。
这些年来,春桃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省市以上报刊、电台采用新闻稿件2000多篇,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杂文、论文等500多篇。有多篇稿件获得全国和地方的奖项。这些数据,即使对于一个专业的记者来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这本书,就是从春桃所写的2000多篇文章中精选出来的。有些文字很细腻,如第一篇《春华秋实》中写春天的启示:“为什么身边的芬芳景致我们不懂欣赏和珍惜呢?它们同样也可以装点我们生命的春天啊!总以为最美的风景在远方,总以为最真的东西不完美,总以为生命可以消耗等待,其实,懂得即是收获。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请珍惜生活的拥有,在花开的日子里欣赏灿烂,在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有些文字很犀利,如在《人间万象》中讲到的《年关要过好“三道关”》、《警惕腐败在“会海”中滋生》、《现代婚姻为何如此脆弱?》,分析切中时弊,入木三分。本来春桃还收录了一部分学术论文。我建议他作为附录,用摘要的方式呈现,这样全书更加紧凑、好看。
作为一个乡村干部,春桃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充实的的。他没有沉溺于酒肉声色,没有在麻将牌桌前混日子,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读书写作上。这既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成长。因为,生命的真正死亡,其实是精神停止成长的那一刻。我知道,春桃出版这本书,可能是准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我想对他说:现实世界的工作者有着年龄的限制,而精神世界的创造者可以永远年轻。作为一个喜欢在精神世界漫游的文字工作者来说,退休以后的生活,也许会更加精彩。正所谓:春去春来春常在,桃花烂漫又逢君。
祝福我的老同学春桃。
朱永新
2012年10月23日晨于北京滴石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