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父亲和一场家长会

标签:
讲座朱永新家长会油画出版社杂谈 |
分类: 行走新教育 |
三位父亲和一场家长会
童喜喜
1980年,画家罗中立以一张《父亲》的油画,震撼了国人。
粗瓷碗,干枯的嘴,既认命又带着最后一点期翼的眼神,手脸遍布被苦难刀削斧砍出的皱纹——这是一位在极度贫瘠的物质中,为了活下去而挣扎的父亲。
忘了何时看到这张油画,当年所受的冲击,迄今记忆犹新。
21年后,一张父亲的照片,改写了我的人生——
这是2011年10月12日。我在郑州航空港区实验小学给家长做关于亲子阅读的讲座,摄影师薛晓哲在现场用镜头捕捉到的一位父亲。
在那之前,我已经在全国各地为家长做过数十场报告。但是,那些仅仅是嘴上讲讲而已。
我的职业是写作,部分讲座是出版社为推广我的作品安排的宣传活动,常常会有签售环节。
为此我一直很心虚,于是就生气太多家长根本不懂阅读,总觉得家长是满怀警惕地捂着钱包听我讲演。
因此,我心目中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可恶的。因此,我针对家长的讲座,也是怀着“我才不稀罕你的钱”的心情,对家长礼貌而冷淡、客气而疏远。
直到11年的夏天,我有了改变,从根本上打开了这个心结。
这才有了10月12日上午的家长会。我照样讲亲子阅读。只是这一次,除了我懂的那点阅读知识之外,我还付出了我的心。
这一天,气温骤降、秋雨阴冷。场地容量有限,我在300人的会场里,讲了两场、3个小时。我希望把这两年我在新教育所学到的,尽可能还原、传递。我只是真诚真实地讲着,完全忘记了其他任何事,
偌大的会场,我第一次懂得,什么叫“鸦雀无声”。
我在台上讲演时就注意到了照片里的父亲。他一直坐在最前排,拿着笔和本,认真地记录。现场许多父母,也和他一样。
父亲,往往是精神的象征。这样一位父亲,让我想起油画里的父亲——从物质到精神,我们的时代,正在艰难地进步。
当天晚上,我看到这位父亲因为定格而尤其震撼的瞬间,很想流泪。
却没有泪水,倒觉得血在燃烧。
我想,为这些非经济发达地区、物质上刚解决温饱、精神上如饥似渴的父母,传递我所知道的那点亲子阅读、家庭教育的知识,是我接下去应该做的事。
因为,要想帮助孩子,必须改变父母。
这个夏天,之所以我会打开心结、有如此进步,也是因为一位父亲。
这是一位教育家,有着“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父亲情怀的教育家——我们的朱永新老师。
我很喜欢这张朱老师自己戏称为“愁眉苦脸”的照片。
众所周知,朱老师为了申办国家阅读节,从2003年开始呐喊,直至如今依然未果。这位屡败屡战的勇士,曾经对记者笑说自己恐怕要成阅读的“祥林嫂”了。
这个夏天我参与了“朱永新教育文集”的选编工作。当我得知文集中有一部《我的阅读观》时,我特别好奇。所以,明知这本书已经选编完毕,我还是腆着脸说:我也看看呗~
于是,我就先睹为快了。具体心得今后细表,总之,这是我所受的关于阅读的视野最为宽广、胸襟最为博大的教育。这样的心境下再回望自己琢磨过的关于阅读小技巧,竟有全新的感觉,觉得那些细微努力,也有存在的意义。
然后,这个夏末,松居直在北京做了一次讲座。朱老师——又是朱老师,他带我去听了这场讲座。
对阅读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松居直先生的大名。这位深受敬重的八旬老人,被称为日本的阅读推广之父,也为中国的童书阅读推广做出了许多贡献。
当我发现,这场讲座是出版社为推出松居直先生的一本新书而召开,又听松居直说自己的职业是编辑、出版社的社长、也是一位童书作家时,我……孤陋寡闻的我……震惊了……
我第一次跳出了自我,去看这件事。
简而言之一句话——人家可以,我为什么不行?人家能做好,我为什么总做不好?
于是,心病霍然而愈。
于是,才有了10月12日的讲座,才有了接下去的讲座,才有了现在写下这些的我。
没有任何东西,比从自己所做的事中,找到自我的价值、找到做事的意义更为重要。
这段经历,让我对“行动,就有收获”有了切身感悟。我觉得这句话是说——
你只要去认真生活,生活自然会教育你;你只有去认真生活,生活才会教育你。
一点心得,与同路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