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凭户籍入学不合理

(2011-10-26 09:58:10)
标签:

朱永新

北京

赞助费

子弟学校

杂谈

分类: 行走新教育

凭户籍入学不合理

edu.china.com.cn  时间: 2011-10-18 09:22  

中国网1018日讯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 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而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还追随者农民工兄弟们的子女教育问题,因此前不久农民工子弟学校一经关闭立即引发热议,那么农民工子弟学校究竟为什么会关闭?关闭后引起了什么样的效应?是否与户籍制度有关系?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一起来看他的观点。

 凭户籍入学不合理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做客《教育名人堂》

 

教育部明确学生读书以流入地为主 学校名额有限致部分孩子无学可上

针对现在北京或者大城市普遍存在的户籍制度的 问题,朱永新说,务工人员子女读书的问题在很多城市都面临同样尴尬的境地,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在那些务工人员比较多的城市,都会遭遇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外来人员不断的涌入,他们的孩子也不断的带入进来,另外一方面是学校的设施和供给又严重的不足,所以就造成了一部分“非法”的学校应运而生,满足一部分孩子入学的需要。如果政府举办的公办学校,加上这些“非法”的学校提供的学额加起来的总和抵不上学生人数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造成了一部分孩子“无学可上”。

教育部早就明确学生读书是以流入地为主,所以我们必须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政府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来满足所有孩子的需要。当然,这是针对父母所工作的地方而言的,因为本身孩子是随父母就读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孩子,让他们做留守儿童,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本身是非常不利的。他们父母亲在哪里工作,孩子们就应该在那里读书,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这么做的,这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的。

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通过很好的规划,通过很好的制度安排,为所有的孩子能提供最基本的教育。

在哪里读书是基本人权勿须赞助费 多市担心移民以上学为目的而非务工

而针对户籍制度引起的赞助费问题,朱永新说, 本来就不应该交赞助费,我们的孩子到了国外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人在哪里,他就在哪里读书,这是基本的人权。外来务工人员不可能有户籍在北京,要求他也有北京户籍,这是不现实的。我觉得最关键的是看他是不是在这里工作,有没有在这里居住。

现在很多城市有一个很大的担心,就是害怕“就学性移民”,就是不以打工为目的,而是以上学为目的的移民。在北京、上海等好多大城市,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学校条件相对较好,把孩子带来在这里上学,家长顺便找一份工作,这样的话,就成为了入学的一个洼地,大量的学生就会涌入。

这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当时在苏州分管教 育,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也推动过解决这个问题的制度的设计,比如说首先要求必须要有用人单位的证明,如果没有人用你,随便就把孩子带来,那就不太合适。所以我们主张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否则孩子的生活也不能保证。

第二,要有居住的地方。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居住的地方,那孩子也就没有地方居住,这对孩子也是不人道的。居住、生活的基本的条件一定要满足。

我们当时还提出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你必须是符合独生子女的政策,如果有人一下子生了四个、五个孩子全部到这里就读,这会造成流入地教育资源本身的高度紧张。所以要统筹解决这些问题。

严格说来,这些限制可能并不合理,但是如果完全没有门槛,也会导致教育的无序,政府连建学校也来不及。

在京农民工的孩子因讲方言有心理落差 国家应帮助质量相对可行的子弟学校办下去

针对关闭务工人员学校所可能造成的问题,朱永 新说,现在取缔的主要是完全不符合办学条件,非法的学校。因为现在教育上是一票否决制,学校出了安全事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你只要承认这些学校,就必须负责,所以教育部门就把不符合标准的取缔了。取缔掉了以后,第一必须要优先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所以我看到在北京无论是哪个区,都出台了一些办法,尽可能地满足取缔这些学校以后怎么样解决学生的问题。是不是能够充分的满足,我觉得也还是有很多原因的,是可以继续探讨的。

如果教育部门提供了一定的学额,但是离他们住的地方很远很远,这个矛盾就很难解决。因为父母上下班,孩子又很小,学校又不在家门口,这种情况对这些家庭是有难度的。还有一些学校要收赞助费,但是农民工家庭又交不起赞助费。所以,我主张所有学校一律取消赞助费。另外,很多农民工孩子进了我们的学校里面,还有一个心理落差的问题,他们讲的是方言,跟北京的老师和孩子交流起来也比较困难等等。我觉得还是鼓励一些条件相对成熟,办的质量也还可以的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继续办下去,教育部门应该不断的帮助他们提升教育水准,能够让这些务工人员在自己家门口对孩子有比较好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