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读者——《朱永新教育作品》

(2011-08-18 09:56:06)
标签:

朱永新

中国教育

教授

社区

实验

杂谈

分类: 行走新教育

致读者

                           ——《朱永新教育作品》

呼延华

 致读者——《朱永新教育作品》

新教育实验的燎原之火,使我这个关注中国教育不久的出版人,一直期望拜见朱永新先生,但始终缘悭一面。

2010年深秋,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北京三元桥附近。在那间鼓荡着激情、书香与忙碌气息的办公室里,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朱永新。

我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官员?学者?教师?都是,而又都不是。这个看起来憨厚、率性、随和的人,眉宇间透出睿智、敏感与深邃,举手投足中略显沉静,话语中间或激昂间或平实,他笑声醇厚,清澈的目光中偶尔闪过一丝疲惫。这是一个拥有大爱和悲悯情怀的人物形象。我深受震撼。相谈之中听他随意的三言两语,我便依稀明白,他的作品为何能够拥有如此之多的读者,他以一己之力推动的新教育实验,为何拥有如此之多的追随者。遂径直陈说:教授先生,我想出版您的作品文集。

如此直陈,并非心血来潮。拜见之前,我曾努力阅读朱教授的大部分作品,并在网络中认真搜寻有关他的教育言论、观点,以及他深入教育一线如行者一般寻访中国教育方向的种种举动。历经30载,朱永新栉风沐雨,背负着教育的行囊,行板如歌。

2000年初版的《我的教育理想》,无疑是朱永新教授最广为人知的著作。十年来,这本被誉为“最震撼的教育名著,最感人的教育经典”的作品,被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奉为圭臬,前后印刷20多次,佳评如涌。这本书将朱永新一以贯之的思考和创作热情,推向高潮,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他以自己精神的激情和对中国师生们无可比拟的博爱,使沉疴已久的中国教育充满活力。不可否认的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朱永新巍然站立在中国教育之巅。

理想的牵引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始于2002年的新教育实验,与朱永新心中的理想教育,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场实验,旨在“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以公益性网站“教育在线”的创办为起始,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为内容,在迄今为止近十年的时间里,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区,进入1141所学校。在中国教育界这场史无前例的实验中,朱永新教授的行者之思,以《中国新教育》刊布天下,这个充满实践之风的文本,恰如其分地传达着中国教育另一种不同凡响的景象。

循着理想的路线,行走在新教育实验的道路上,朱永新虽然并不轰轰烈烈,却也有着难得的从容。除却个人魅力之外,我想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他曾经清晰并完整地梳理中国教育思想史的基本脉络,《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三本著作的撰写过程,赋予他极为深厚的学养,也似乎令他找到了中国教育可以良性发展的历史依据。这种学理和史料的先期准备,使他在深入思考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时,显得游刃有余。

阅读十五万字的《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刊载于本次出版的《中国教育建议》一书中),你会发现,朱永新在大学期间就对学术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1980年代,那个梦想纷飞、理想至上的岁月,敏锐且悟性甚高的朱永新,博览群书,胸怀天下,他以心理学为主要取材的各类文章,时常见诸报端。自大学一直到博士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严格的思维训练、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后来写出分量极重的《教育心理学论稿》和《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这两部著作奠定了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很多有天赋的人,往往沉浸在天赋的眷顾之中,徜徉慵懒,任时光匆匆虚过。但朱永新的勤奋是公认的,与他共事或与他相识的人都知道,朱永新的主要特点,是他从未放任自己。这个长期兼有学者和行政领导双重身份的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行政工作成绩斐然,学术研究也从不懈怠。他经常接受记者采访,从容表达关于中国教育的各种观点;他不放过任何一次观察中外教育的机会,并将这种观察以勤奋的笔触,记录在册。遂有《中国教育观察》、《外国教育观察》、《中国教育评论》、《中国教育建议》等著作诞生。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描述的,譬如朱永新之于中国教育和新教育实验,他以全部的热情和才华致力于达到超乎常人的行动境界;世界上许多事情是无法解释的,譬如朱永新为何在行政工作之外,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学术成就?

有记者说朱永新“激情如诗人、深邃如哲人、纯净如婴孩、憨拙如老农、淘气如顽童”;也有对他了解极深的记者说“在朱永新种种努力的背后,若隐若现着中国教育百年来的挣扎、彷徨以及觉醒”;著名作家赵丽宏则说朱永新是“一个行者,一个观察者,一个思想者,一个实践者”。但对我而言,朱永新本人和他的工作成就,像谜一样,我根本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这就是我们整理出版《朱永新教育作品》的原因。书如其人。没有任何评论,能像这套基本完整的著作一样,可以传达朱永新在实践和精神层面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当然,其中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单独解释,朱永新在教育领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呼延华记于朗朗书房

20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