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育建议(选自《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1)
如何保障教育经费4%落到实处
在2010年的两会上,我曾经提出,需要构筑教育经费投入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三增长”的目标,即把过去对于义务教育经费的“三增长”(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扩展为财政性教育支出增长的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各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收入和学生生均公用教育经费逐步增长。
第二道防线是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0%。其实,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财政支出占GDP20%的情况下,如果能保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0%,这样20%乘以20%,就能保证4%这个指标。这个目标比较好控制,
比较简单直接,便于考核计量。相对而言,教育支出占GDP总量4%这个目标,在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上存在统计和考量的困难。所以我一直主张把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不低于20%的目标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
第三道防线是教育支出占GDP的
4%。据我了解,4%一直在教育部分和财政部门之间拉锯,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仅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而且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概是16.32%左右(2008年的数据,2004年是14.9%),低于美国的17.5%,但是高于法国的11.4%、英国的14.1%、日本的10.9%.而我国财政占GDP的比重,2008年是20%%左右,但是各国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平均水平是39.9%,其中工业化国家平均为45.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5%,如果扣除社会保障收入,这一比重大概分别是32.2%、36%和29%.有人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财政经费占GDP达到40%-50%的时候,财政性教育经费应该在5%-6%左右,而财政经费占GDP30%-40%的时候,财政性教育经费一般在4%-5%.从这些数据来看,如果我们要在2012年实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是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的,它意味着今后三年累计新增加教育支出11700亿元,同时意味着在今后几年我们财政占GDP的比例要有比较大的提高。
最近到重庆,听了黄奇帆市长的介绍,让我对教育投入达到4%充满了希望,也验证了我对于教育支出不低于财政支出20%的提法。他指出,虽然这20年以来,整个国家一直没有达到4%,不管中部、西部,许多省都没有做到。但是重庆这五年期间,每年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出一般都在4%以上。如08年,重庆的GDP是5000多亿,当年财政性的教育支出就达到200多亿;09年重庆的GDP增加了30%,达到6580亿,相应的教育财政支出也达到了280亿,还是等比例的上升。
本来我一直认为,用4%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有难度,因为各地财政占GDP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重庆为什么能够做到?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黄奇帆是既管财政又管教育的市长,对于教育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特殊的情感。而且,他知道如何才能够真正做到确保4%,而不是形式上的4%.在重庆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上,他透露说,解决4%的关键,是在财政收入占GDPd的20%的前提下,确保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20%.同时,他提醒要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是预算内与预算外的统一。常规情况下,中国的地方财政有预算内和预算外,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大会讨论的是预算内,预算外的增长没有写。重庆市做到了预算内和预算外等比例。
第二是预算与决算的统一。中国的财政预算的时候,一般增长15%、12%,实际的经济发展,预算变成决算的时候,可能到了25%.在许多地方,增长的这个10%,往往就不谈了,就用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部分也必须同比例用于教育,也就是说,在教育经费统计的时候,预算和决算要等比例。
第三是中央财政决算与地方财政决算的统一。一般到每年的3月份,人代会开过以后,中央财政的4月份决算出来,还会有一笔钱下来。中央决算也会超收,财政是平衡的,多了就要支出,支出到平衡为止。中央转移支付也会把超支的一部分分给各个省,这个部分也应该等比例用于教育。黄奇帆说,“假如4月份给了你10亿,你省长会不会想到教育也该占一部分,一般就忘记了,教育专家也根本不知道这个帐。”所以,如果我们盯着这三个比例,4%一定会达到。
我想,重庆能够做到的事情,其他省,也应该可以做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