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明义百桥图
朱永新
看杨老师的《百桥图》,第一个感觉是亲切。我在苏州生活了三十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这是苏州的一个基本的建筑特色,也是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所以说,看画如睹景,感到特别特别的亲切,仿佛置身于小桥流水之中。第二个感觉是震撼,因为在苏州每天都在看桥,每天都从桥上走过,但是从来没有发现桥可以这样美丽。杨老师的画很写实,同时又很灵动,又超现实。尤其是那些平时名不见经传,甚至于谁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的那样一些桥,在杨老师的笔下,或者苍凉,或者秀美,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量,所以我觉得很震撼。
看《百桥图》,往往会产生很多联想,想起我在苏州的那些岁月。对艺术,尤其是书画艺术,我连票友也算不上,本来不应该讲话的。所以只能够发表一些门外杂感。我觉得杨老师的桥和他画江南水乡的基调风格是很一致,他和传统的山水有点不太一样,似乎是把西洋画里面一些色彩线条等要素跟水乡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了。我特别喜欢杨老师画中的的色彩运用。这些桥,有些是完全比较传统的水墨画,有些又完全是新式的,其间色彩的运用又像粉画,又像油画,我觉得借鉴了很多其它画种的技法和色彩,所以我觉得给人一种很温馨很细腻的一种感觉,它和传统的中国的写意的风格不太一样。当然,杨老师的桥是源于现实有高于现实的,有很多画也是属于大写意的,让你产生很多联想,让你能够有一种美的感觉。
实际上,桥本身是可以给人很多联想、很多创意的题材。尤其是在中国,在江南水乡,因为大部分的物质文化的遗产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土木建筑的房子一般也就是一两百年的历史。但是,唯有桥,是在所有的水乡,作为标记能够记忆这个城市、这个地域的象征物。作为一个活的记忆,它大概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载体,所以我觉得桥首先是一种历史。在江南水乡,桥是最能够唤醒我们历史感的东西。
桥又是一个联系的载体。它把过去和未来能够连接起来,把此岸和彼岸连接起来。我们喜欢用桥来做比喻,形容它的伟大和宽厚。很多老艺术家也称自身是桥,帮助年轻人成长,把过去的传统、把过去的艺术传递给年轻人,那些伟大的著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桥梁,把过去的思想和智慧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所以,桥的确是给人产生很多遐想创意的题材。
桥还是一个全世界共同的文化。中国有桥,国外也有桥,古代有桥,现在也有桥,所以它不仅给人历史感,同时也给人穿越时空这样一个感觉。杨老师的桥,是江南水乡的桥,是苏州的桥,也是中国的桥,是世界的桥。越是有区域的意义,它就越有世界的意义。所以,难怪许多老外特别喜欢他的桥。我知道,他是桥具有到世界的舞台上对话的能力。许多国外的收藏家,也许就是抱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探究心,通过杨老师的桥,来认识江南水乡,认识中国,来了解中国的艺术的。
与过去的作品相比,我觉得杨老师这次画桥可能特别地用心。他过去画过周庄,画过其它的江南水乡,但是毕竟还没有像桥这样系统地展示,这可能是杨老师整个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的一次艺术创新的总结。他从江南水乡一路走来,开创江南水乡一种新的画风、新的元素。这次他创造的桥,引进了很多新的元素,对于各种景物,从水乡的房子、水乡的树、水乡的水鸟等各种动物,都集成在他的桥里面。很多元素融入桥的主题当中。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他这些年来整个艺术路线的一个很重要的总结。我相信,这也意味着,他从这个桥要走到一个新的境界。
同在异乡为异客。我也相信,杨老师跟我一样,从来没感觉到自己已经离开苏州,因为苏州始终在我的心里。我们尽管现在都在外地,都在做游子,但是苏州始终在我们的心中。我写的很多作品,经常还会出现苏州的人、苏州的事、苏州的景。作为一个画家,杨老师是用具像的方式表达他对苏州的热爱,而我,是在用文字的方式表达我对苏州的热爱。我觉得。这份爱这是相通的。
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家也好,一个好的艺术家也好,他的根越是扎在自己的田野上,就越能够枝繁叶茂,越能够长得出好的果实。所以,这样的选择是对的。最怕的就是艺术家成为一个没有根的浮萍,今天画这个明天画那个,永远不能真正地把根扎下去。一个好的画家,一定是有个性有品质有特色的画家,有自己的象征物。我们只要提到画驴,就会提到黄胄;提到画马,就会想到徐悲鸿。一个画家要给大家很重要的联想。我希望,有一天,我们提到江南水乡,甚至于想到桥,就会想到杨明义。我感觉到,他始终以苏州的桥作为一个参照物的,始终用苏州的眼睛在看这个世界,当然他也会用世界的眼睛看苏州。因为江南所有的元素最后就像江南所有的历史一样,最后都可以凝聚在这个桥上。
杨老师是很有个性的人。苏州的艺术家大部分比较守土安分,中规中矩,比较擅长继承传统的。所以,苏州画家的功力都非常深厚,应该说和杨老师一样具有文化底蕴一样热爱苏州一样有很深厚的功力的苏州画家很多,我有许多优秀的苏州画家朋友,对于他们的艺术天赋,对于他们的艺术成就,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称他们为新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苏州的书画家往往缺乏走出去的气魄。杨老师能够走到今天,我觉得和他敢于冒险的个性有关,与他不像传统苏州画家那样比较守常规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几年前,他一个人到北京来重新创业,这是需要很大的胆略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青春杨明义》。我认为他的心态与他的画一样,很年轻,他的艺术既老道同时也很年轻。这和他不断追寻,永远不满足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苏州的很多人,包括我的一些画家朋友比较满足,画也卖的不错、小日子也过得不错,丰衣足食,知足常乐。有些人可能从来没想到,我应该作为一个留在历史上的画家,从来没想过我应该成为中国最顶尖的画家。不敢也不会往这个方向思考。杨老师尽管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实际上我相信他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不安于现状,希望要做最好的一个画家。
总之,我觉得,一个有理想的、不断地去追寻的、永远有颗年轻的心的艺术家,应该不断地向自我挑战,不断地去自我突破。百桥图,是杨老师艺术突围的一个新的方式,一个新的起始。我希望,他的第二次新的征程,从这百桥图开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