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的风景
——一所农村初中的新教育历程
(四)

感恩的五月。我们的家长会成为孩子们、家长的最爱,给心爱的孩子颁奖、赠言、拥抱,哪怕你有一点点的进步,你就一定能站在胜利的奖台上,接受老师、家长、同学最美好的祝福,感动的泪水纷纷开出了一朵朵的幸福之花。新教育实验不仅使老师,而且还使家长都成了学生学业进步提高、生命拔节生长、人生开花结果的“贵人”!






迷人的六月。心中最迷人的风景,还是2009年6月22日的九年级毕业典礼。还记得校长一一颁发毕业证书、纪念册时学生那灿烂的微笑;家长深情的一躬,慧梅老师洒泪的赠别。56个毕业生,少得让人可怜,少得让人心酸,甚至少得让人落泪!
这场美丽的圣典做得价值有多大呢?许多老师都在议论,许多老师都在否定。毕业册的制定商家要至少1000份才起做,而我们只有56人呀;从校长致辞到学生、家长、教师讲话,从讲话到校长颁发毕业证书,到三个年级的互相赠言,还有七、八年级“梦在初三”的封存仪式,还有最后的拥抱、惜别签名等等繁多的环节,而这所有的一切只为了这56名毕业生。人力、物力、精力、财力都要付出很多,代价太大,仪式这样隆重,对这一届学生值不值?
“值!只要是为育人服务,再多的付出都值!”校长不容置疑地说。
说真的,当孩子们献上鲜花并深情地拥抱老师时,当孩子们发自内心地高喊“谢谢老师,谢谢母校”时,学生、家长、老师感受到的是从未有过的隆重与神圣、感动与幸福,事前所有的问号都拉成了大大的感叹号!
典礼结束,当我们的孩子在办公室里眼含热泪向每一位老师鞠躬致谢时,当孩子们自发的最后一次打扫干净教室,摆放整齐桌椅,抹净每一扇窗户,整理好老师的讲台时;静悄悄的整理好学弟学妹们的期末考场,静悄悄地离开校园时……我们猛然发现:孩子们长大了!








2009年6月29日《教育时报•管理周刊》在报到我们学校这个活动时,曾给予这个细节这样一个评价:“学校需要仪式,仪式并非形式。仪式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当孩子长大,回想往事时,还会对学校的仪式、仪式中的某个环节津津乐道,那么学校文化已经给了孩子一个有别于他人的密码,成为了他的精神财富。这种心灵皈依,将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