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事而信 文/铁皮鼓
(2010-07-03 08:20:29)
标签:
教育一份论语农家小院铁皮鼓杂谈 |
分类: 行走新教育 |
很喜欢皮鼓这篇文章的题目“敬事而信”。也敬佩那些参加网师而且不断“闯关”的老师们。是啊,其实,我们新教育人也是用这样的精神去闯关的。
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敬事而信
――网师一周观察(18)
(2010年6月20—26日)
文/铁皮鼓
敲下这四个字,心里其实是沉甸甸的。
我们每个人都担负了一份“事”,或对于职业,或对于家庭。我也一样,网师是一份“事”,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是一份“事”,我任讲师的相关课程是一份“事”,从团队中领取的任何一份任务,都是一件“事”。对任何“事”的担当,本身也是一份“承诺”(信),这份“承诺”,不能靠表态去应对,而需要持一份“敬”。所谓“敬”,就是全力担当,持之以恒,追求卓越,以求无愧于“事”,无愧于人。
君子立于世,首先不就靠的是这一份“敬”么?
我时常会感受到“敬事而信”的份量,也常常愧疚于自己尚不能真正抵达。那么,你在你的境遇中,也担当了一份“事”,——包括教室之事,学习之事,你是总是抱怨环境或他人呢,还是努力地做到“敬事而信”?
本周,最让我钦佩的一个人,是《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的讲师农家小院,他用自己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诠释了什么叫“敬事而信”。请大家不妨参看农家小院的主题帖(从272楼开始,一直看到296楼):http://bbs.eduol.cn/post_112_370090_10.html。
另一个优秀的讲师水中文字在看了农家小院的过关作业点评后,写了这样的一段话:
对我来说,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是学习了其他学习者的思想精华,二是学习了你作为讲师的敬业态度——这份认真和虔诚,是别人很少有的。
大体看了看学员提交的作业,没有细读,已经为之吃惊。网师的影响是无形中的,即使一门学科只影响几个人,一段时间下来,它的影响力也明显可见。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都是其中的被影响者。几个学员的作品让人赞叹,也让我大开眼界。看来不同地方不同教室的数学,真的是不一样的。好在,我们走在了一起来。
最让我吃惊的,是小院给予的评定。每一份作业,你都是反复梳理了的,所以才能提出优点指出要害。从这些评定中,也可以看出小院的内功已非常了不得。作为了一名年轻教师,你的成长让人羡慕。当然,你的付出也让我感叹:向优秀者学习!
而在回顾讲师经历时,小院本人也写道:
生命,因“我”而精彩!
这是我首先要说的一句话,对自己说的。
在做《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含义》的讲师的这段日子里,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精彩,而根源是因为我自己。这不是过于狂妄,也不是过于自私,而是一种真真切切的体验。
其中,经历了前期阅读的新奇与迷茫,走过了整理备课的艰涩与开朗,穿越了授课的激情与起伏,最终开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朵小花。虽然也许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最多不过是一粒种子才破土而出罢了。可对我来说,分明已经听见了花开的生命。
在前期阅读的日子里,一时惊叹于皮亚杰理论的博大精深,一时又受制于自己阅读修养以及知识理论储备的欠缺。最艰难最困惑的日子里,就是靠着一种信念挺过来的。
从对整本书结构的梳理,再到拓展阅读的跟进,到最后的课程开发,一个真实而亲切的皮亚杰逐步地在我眼前展开他的本来面目。我为之振奋!经过两个多月来的准备,我开始等待着本门课程的如期举行,等待着那个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最快乐和最有意义的时光,还是在网师研讨的那段岁月,九个美丽的夜晚,1080分钟。我带领着学员们,一走进皮亚杰的世界里去。从发生认识论原理,再到具体的各个数学领域,穿越了儿童数概念阶段,穿越了儿童的几何空间,穿越了一层又一层儿童学习数学的迷雾。作为网师讲师,也是一段奇特的经历,一切都是摸索着前进。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一方面控制着研讨的方向,以至于方向不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每个学员的能量,让他们发挥各自所学互相争鸣、启发、影响。
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课堂的整体感,感受到了大气的课堂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感受到了课堂的灵气从何而来。这无疑让自己在教室里面对自己的学生,会更加从容自如,大气灵动。
在研讨的过程中,除了作为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外,更是以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一方面,尽量把自己所知的和学员们交流;另一方面,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困惑展现给大家,从而教学相长。
如果说,生命因“我”的努力而慢慢铺开的话;如果说,我生命中偶尔的阳光,能照耀大家一时的话,那么我更想说:
生命,因“我”而精彩。
面对这些作业记录,以及讲师之间的对话,我想了许久。我甚至想,网师的数学课程,或许更接近网师的本来目的。或许,我们在数学学科,出现不了像干老师这样拥有卓越知识素养的讲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因为我们真诚的努力,因为我们“敬事而信”的精神,经历一种真正的深刻的学习。——甚至于,这样反而避免了那种听讲座的心理,更利于大家热情地投身其中。
不但讲师,有些学员,也能够做到“敬事而信”,不过,这份“事”,是课程学习,是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一份承诺(“信”)。农家小院在过关作业综述中这样写道:
本次的作业从数量上来看,起初让我有一点点的隐忧。但随着对每一篇作业的细致阅读,被每一位学员的真诚和认真所感动。这16份作业中,每一篇都饱含着学员们的全部心血,有的学员甚至在修改了数遍后,竟然能够记住里面的每一句话。
当我阅完最后一篇作业后,心里涌起了无数的感动。
一、有的学员由于前面认真参与了每次的研讨活动,A类作业早已经通过,但为了巩固一下前面所学,竟然再次对原书结构进行整理,并递交了A类作业。他们已经不再把作业当作一种过关的工具,而是在进行最后的扎扎实实的梳理。
二、每位学员都基本抓住了皮亚杰理论的关键处,善于从自己收益最大,印象最深,与教学实践联系最紧密的地方着手,视角独特,视野开阔。这些作业中,有的直接从“动作”出发,强调活动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有的进一步发挥到“儿童的主动学习”,有的则另辟道路,或谈智慧发展与教育学习的关系,或谈差生的成因及对策,或寻找数学教育的出路。从作业的形式上来看,也呈现出多样化,有论文式,有课例式,有总结式。
三、文笔都比较润泽、清新,显示出知性阅读后一种境界的提升。有的学员的行文与格式,已经逼近专业论文的水平。
四、涌现出太多的高质量的作业。即使受网师的卓越标准的深刻影响,即使在我初阅后进行再次批阅,想从鸡蛋里挑点骨头来,可都很难如愿。
需要特别指出的,16篇作业中,竟涌现出3篇优秀的作业,非常难见。婷子老师从“数学现实”这个课堂教学的视角,理性地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既有皮亚杰理论的支撑,又有自己的见解和结构上的重组。本门课程的另一位讲师水中文字,主动要求写一篇作业,且质量之高,可看出她的真诚与一贯的认真。花开有时的这篇长大七万字左右的作业,看得出他是花了多大的心血来穿越这门课程。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来拜读这份用时间与心血凝成的作品,除了感动就是惊叹: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上。
数学群里,学员也有上百人了,只有16个人提交了作业。但这又何妨?哪怕只有6个人,甚至1个人,也需要“敬事而信”,因为“这条小鱼在乎”。我从来相信,网师是勇敢者的闯关游戏,那些一鼓作气地闯到最后的人,岁月总会给予丰厚的回报。——其实这闯关过程,不就是丰厚的回报么?
所以,我时常庆幸能够与如此朝向卓越的讲师和学员共同奋斗。
在《论语》课程里,情形也是如此。前几日,又一位学员申请退修论语课程:
干老师,您好,我是5月份加入网师的新学员,由于急于参加学习,匆忙选学了《论语》课。由于基础差,听了几次课后,感觉很吃力。为了不影响下学期的学习,我想先退出《论语》课程的学习,您看可以吗?感谢您的辛苦付出。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一名网师学生。再一次感谢您的谆谆教导。
我不知道这位学员是谁,但因为这份退修申请,我便对他(她)也持有一份敬意。他(她)也是一个“敬事而信”者,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下学期课程的选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希望更多的网师学员能够对课程以及讲师保持一份“敬”:要么全力以赴,要么不要选修,千万不要充当南郭先生,热热闹闹地赶场子,最终一无所得反而有伤思维品质。
因为论语课程退学人数较多(目前估计有10人左右),干老师自嘲:论语教室快关门了!我立刻“挥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当然是调侃了,事实上,论语课程是网师到目前为止质量最高的课程。不仅课程的深度令人惊叹,而且论语课程中参与讨论的学员目前所达到的程度,也令人惊叹。像我这样不预习的旁观者,事实上已经赶不上那些优秀学员对《论语》的理解了。(我有时候蛮佩服他们的,顶着干老师的乱箭,仍然不屈不挠)我相信,即使那些从不发言的学员,甚至是一些旁观者,也能因这门课程而深受感染。——“敬事而信”,同样也表现在这门课程中。
本周二,是《构筑理想课堂》语文研课最后一次,课题是《喂——出来》。讲师西门小醉事先对文本做了相当不错的解读,但是课堂上,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讨论陷入窘境。
我想这窘境,并非只是讲师的窘境,而是所有人的窘境。即我们确实遭遇到了瓶颈,我们必须真正地热爱和拥抱这些问题,才能终有一天获得突破,从而拥有长足的成长。我觉得,对这些问题本身的热爱以及仔细的梳理,也是“敬事而信”的表现。前提是,你必须全力以赴地朝向它,而不是回避它,掩盖它。我甚至认为,这样的窘境,可能正是下学期研课变革的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文本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上课不久,干老师参与,只花了五分钟,就清晰透彻地将这一个文本解读完毕,让大家深受震撼。为什么?干老师有一段话值得深思:
解读定律(你不服气就仅当它是干氏的而不是普遍的就是了)之一:
没有“前有”,不足以理解文本;
只有“前见”,不足以理解文本;
利用前有,悬置前见,我此刻亦有亦无,方能与文本交汇共鸣。
(五分钟在平时不可能的,但如果你刚刚做过完全相似的难题数十道,又再给你一道同样类型的题目呢?此谓前有。但若题目类型已经不同,你仍然按此种方法死搬硬套,此谓前见,它只会让你得不到答案。)
有一位学员询问干老师:
“干老师,忍不住了,这些话真想问问你:你一个下午一个下午的扔出一个论语分析来,你究竟是如何集中精力,分配时间的?为什么我看了一下午,才看了两次授课记录而已?你身体不好,但为什么效率还这么高呢?群不停闪,你不停扔,怎么集中精力的?你每扔个东西,我就心里咯噔一下,慌得要命!我跟在屁股后面看,我都看不过来。你究竟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呢?”
干老师回答说:
“刀越磨越快,许多今天思考着的东西,以后是下意识的反应。性相近,习相远。”
你有耐心磨刀么?
像农家小院一样磨,像那16份过关作业的作者一样磨,像论语课程中那些积极的参与者一样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