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焦作新教育人物印象之四(上)

标签:
新教育教育实验焦作教育 |
分类: 行走新教育 |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
她不在教鞭下,
也不在分数里,
她在诗意的晨诵中,
她在美妙的午读里,
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暮省里!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
她不在灯光下,
也不在题海里,
她在温馨的共读中,
她在快乐的共写里,
啊,幸福就在咱共同的生活里!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
她不在霓虹下,
也不在酒杯里,
她在理想的愿景中,
她在田野的行动里,
啊,幸福就在你芬芳的的果实里!
幸福在哪里,
朋友啊告诉你,
她不在名利下,
也不在地位里,
她在悲悯的情怀里,
她在合作的精神里,
啊!幸福,就在这全新的教育里!
2010年4月10日,在焦作市团结街小学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不仅是因为麦苗青青那甜润而深情的演唱,更因为她和那群焦作的新教育“毛虫”的激情和梦想。
我很快被带到二楼的一间教室,参加一个以“幸福在哪里”为主题的毛虫沙龙。“麦苗青青”老师的先生将新教育实验带到监狱中的故事,孙茜老师的“教育在线网上夫妻店”、“大杨树”老师的农历课程故事等,虽然过去在“教育在线”曾经看过,但是亲耳聆听她们的声音,依然感动不已。
麦苗青青告诉我们,她是个基督徒,是一个为爱痴狂的人。她说,每当她想起新教育共同体,就会把它和圣经上这样一句话联系在一起: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她认为,这就是新教育团队的精神,她向往这个破碎的美丽。
她讲述了参加新教育实验以后曾经如痴如狂的一段经历:
——“对不起,待会儿我就打扫卫生……”这是她不断对老公重复的话。
——“谢谢你,下顿我一定让你吃现成饭”,这是她坐在电脑前,老公端着饭碗送给她时,她感动的话。
——“孩子,抽空我一定去给你送点好吃的……”,这是孩子周末回家,她抱有歉意的誓言。
——“忙完这一段我马上回家看你们……”,这是她在电话里经常留给父母的念想。
而“新教育”、“毛虫与蝴蝶”、“晨诵、午读、暮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些词语,才是她生命中的主旋律。她说,“不知道它们是我每一分钟的生命,还是我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zhuyongxin/201005260849400698.jpg
她还讲述了发生在她们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由于她的激情甚至疯狂,她那当狱警的先生也深受感染,多次提出把新教育实验带到监狱教育中去。“你们的‘毛虫与蝴蝶’,适合不适合我们的犯人用?”面对先生的提问,她都是不加思索地用一种轻蔑的语气回绝他,先生总是沉默。
但是,麦苗青青老师后来发现,一向不上网的先生开始搜阅“新教育、毛虫与蝴蝶”的有关资料了;家里的有关“新教育、毛虫与蝴蝶”的书、简报等资料,莫名的“丢失”了;电脑桌上放着一本手抄本,里面全是摘录“教育在线”帖子里的话。
再后来,她发现先生居然说了很多新教育的“行”话,张口“朱老师”,闭口“干干”,还有“瘦尘张硕果”等。他真诚地对麦苗青青说,“教育不是道德教唆,而是心灵滋润,这恰恰是我们做不到的,但新教育却能,它是心灵的鸡汤,我要让我们的服刑人员也过上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
他还特地给监狱领导写了一份建议书《关于进行“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特殊教育实验的建议》:
监狱领导暨监狱教育科:
我狱进入中心监狱后,办公改造环境均有了质的改变,干警面貌焕然一新,素质大幅提高。教育改造为改造罪犯的三大手段之一,在监狱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亦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由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现任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先生提倡的“新教育实验”是一项避免道德教唆,而重在心灵滋润的读书工程。他运用“晨诵、午读、暮省”等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活方式,让人在读书中长智、读书中省悟,旨在提高人的整体素养,整体素质。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做“尺码相同的人”,(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的人)活动开展以来,效果极为显著,被称为继“希望工程”之后的“新希望工程”。
作为改造罪犯三大手段之一的“教育改造”,长期以来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虽然近年有所改观,但“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其在改造罪犯的作用方面显得与其地位不符。中心监狱,作为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拥有一流硬件设施的监狱,能否在教育改造方面,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并作为我狱的“形象工程”、“亮点工程”,为罪犯的改造及实现监狱宗旨,做出一定的探索和努力呢?我认为借鉴“新教育实验”的一些做法,结合罪犯特殊教育,开展“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的“特殊实验”是一条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办法。
具体做法如下:
一、监狱成立“特殊实验”项目课题组,由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负责,业务科室承担具体业务,由各监区推荐2——3名事业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干警作为成员,亦可依托监狱法学会的框架进行。
二、项目课题组成立后,首先在课题组的组织下,要求全狱干警每人推荐一篇(部)对罪犯有教育、警醒、鞭策作用的文章或书籍。表格如下:
优秀读物推荐表
姓名
|
|
监区
|
|
|
|
是否愿意参与特殊教育实验课题组
|
是
|
否
|
|||||||
推荐书目
|
|
||||||
推荐理由及对教育改造罪犯的作用
|
|
||||||
重点句段摘抄
|
|
三、在罪犯中开展“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文章)”推荐活动,基本表格格式如上。
四、将干警和罪犯推荐的书目进行筛选,分别集册成书,作为实验教材,下发给参与实验人员。
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晨诵、午读、暮省的方式,通过亲子共读,警犯共读,犯属共读,让他们真正地“共同生活”。
具体可操作如下:晨诵由早带班干警带领读书或某篇文章的一个章节,午读亦然,暮省由课题组成员带领,首先讲一个感人的或有哲理性的故事,然后带领全体参与人员做2——3分钟的反省,反省一下当天的改造情况、学习情况等,可抽3——5名罪犯学员做3——5分钟发言,最后由课题组组长和成员作总结,提出下一步要求。
六、利用网络平台和书信、电话等通信联络方式开展干警与罪犯亲属,罪犯与亲属子女的读书心得交流。监狱设立网址和专用邮箱、热线电话,为罪犯及其亲属子女提供交流平台,并设专人进行网络及邮箱,、电话的监督检查工作,并登记记录在案。适易交流的内容放入平台进行交流,不利交流的进行删除。
七、在实验组骨干成员组织下,由各监区选送家庭条件较好,文化层次较高,家属乐于配合干警帮教的罪犯,成立示范班,对全狱的实验活动进行示范。
八、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培训,并定期相互交流,相互弥补不足。可由监狱组织分期分批到“新教育实验”搞得好的地市学习、观摩与专家交流,并可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项目组负责人干国祥先生、常丽华女士、张硕果女土请来给干警和罪犯讲课、交流。实验组成员也要定期进行讲课交流,相互指出不足,以利于下一步实验有序进行,全体实验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搞出实验成果,形成固定模式,并通过监狱、省部局,申报科研成果。
以上所述,是我在接触了“新教育实验”后被其中许多感人、催人泪下的事例感动后,产生的一些想法,很不成熟和稚嫩,讲的可能也不太明白,仅作为建议提出,敬请批评指正。
此致
敬礼
他对麦苗青青说,他准备通过这种共读共写的教育生活方式,让他的犯人也能和亲人、狱友以及和干警们从心灵中过上共同的生活;他说他正在考虑选什么样的书和以什么样的方式的进行共读,……然后在网上开个主题帖,名字就叫“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麦苗青青有点遗憾地说,如果不是先生后来生了一场大病,也许“他就会和我一样干这件有意义的事了。他说话的样子很幸福……而这幸福像波一样辐射给了我,我除了幸福之外还很感动。是新教育让我们真正地共同生活在一起。我想,如果他梦想成真,那他真的就在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了。”说这段话的时候,麦苗青青的脸上徜徉着幸福。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zhuyongxin/201005260848260741.jpg
孙茜老师与麦苗青青的故事异曲同工,但是角色却是倒过来了。她是在先生的影响下走进新教育的。2007年7月,她那中学教师的先生受校长委派在山西运城参加了全国第七届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回到家中,从进门的那一刻就开始,先生就滔滔不绝地向她“唠叨”新教育实验。听着从先生嘴里不断冒出的“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毛虫与蝴蝶”等字眼,孙茜老师如坠云雾之中。先生不由分说地“发号施令”:“9月1日起,你就带着孩子们一起晨诵、午读、暮醒吧,我做你的坚强后盾!”
就这样,2007年9月1日,孙茜这条毛虫开始上路了。当时,她产假刚满,孩子只有半岁,为了有时间做新教育实验,她就和孩子住在离学校比较近的母亲那里。虽然和先生每周见面一次,每次谈话的主题却多是新教育。
10月的一天,快递员为孙茜送来了一套绘本书,一看,竟然是先生从卓越网上为她订购的。先生说:“二年级的孩子适合上绘本课,这十本书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把这些故事讲给你的学生听,他们一定会喜欢。”
为了让孙茜能够上网与专家交流,先生把家里的电脑搬到了母亲那里,并且帮助她在“教育论坛”上建了一个毛虫小窝,希望她能够坚持记录孩子们的成长足迹。见孙茜迟迟没有开始行动,他又在论坛里半埋怨半鼓励地写道:“唉!这间小屋是有些冷清啊!为了我们的果果,阿茜付出的真是太多了,不忍看到一只刚刚起步的毛虫就在迷离中止步,就让我做你最亲密的毛虫吧!朱老师说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美丽的夏洛也说只要织起网就会有收获,我们将一起收获女儿的成长,直到女儿收获我们读书的背影。”
看到孙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先生就会发短信:
“人气还是不太旺啊!阿茜,咱们的果果要是睡了,你就上来和我交流一下。”先生出差的时候,也不忘“检查工作”:“俺在省城呢!上来顶一下老婆的帖子。团小毛虫们最近的活动不是很积极啊!难道……同志们加油啊!!!!!!!”
就这样,深夜成了孙老师与先生的幸福时光,同在一个城市的夫妻,通过“教育在线”论坛谈阅读,论教育,如切如磋。如他们研究共读的问题,先生写道:“1、我们为谁而读?2、我们读在孩子之前了吗?3、有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吗?4、有多少书是我们读过的并发自内心想读给孩子听的?我们可爱的家长们不妨也讨论一下……”周末回家,他们仍然会继续延续网上的讨论主题。
孙老师与先生的“温馨小屋”也感动和吸引了许多父母的参与。学生周云帆的妈妈发帖子说“孙老师,你好!初次来到这里,满心是感动,以至于下班了,忍不住要说几句,感动的是你为二(三)班孩子们的用心,感动的是你们夫妻间的只言片语,感动的是每天与时间大战,感动的还有那个待哺的可爱的小果果,有太多的感动此刻让自己觉得自责,’忙’不是给孩子的理由。太多的感受日后我们会一起交流。来到小屋里很温暖,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孙老师的先生捷足先登:“看到嫂子加入这个小屋激动得很——这里是我们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空间。果儿、帆帆、二(三)班的所有孩子们。”孙老师也不甘示弱:“看到你能来这个小屋坐坐,我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能把周云帆培养成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是我的愿望,也是大姐的愿望,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