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粒种子——焦作新教育人物印象之二

标签:
新教育教育实验焦作教育 |
分类: 行走新教育 |
在焦作,活跃着一群新教育的“毛虫”,她们彼此温暖,相互编织,共同成长,从孤单、犹豫、徘徊到坚持、坚定、坚守,一路走来。她们用文字记录着成长,用行动诠释着理想……而在她们的随笔和故事中,都在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名字——张硕果。
在焦作,曾经因为一个人带动了一个团队的成长,又因为一个团队影响了一个地区的教育。这个人,就是张硕果老师。她是焦作新教育的第一粒种子,也是焦作新教育发展中不能不提及的一个人。
和张硕果老师的第一次见面大约是在2006年底,当时,焦作市教科所的周秀龙所长和张硕果老师来到苏州,想邀我赴焦作讲学。周所长说,虽然他们没有参加新教育实验,但是他们一直推崇新教育的理念,相信阅读和写作对于师生生命成长的意义,并且希望有一天新教育能够在焦作开出一朵花来。
记得我们是在我家附近的两岸咖啡见面的,这也是新教育人经常聚会的“据点”。我曾经对许多新教育的朋友说,也许有一天,两岸咖啡会被写进新教育的历史的!那天,我们聊得很多。周所长告诉我,张老师虽然年轻,却是焦作为数不多的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教育硕士。从谈话中也可以看出,张硕果老师对新教育人追寻理想的精神充满向往,对于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念和行动,也并不陌生。
2007年春天,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正式启动。在考虑人选的时候,我向新教育研究中心推荐了张硕果老师。作为焦作市教科所的一名普通教研员,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位优秀的志愿者一起,奔赴贵州遵义凤冈县绥阳一小和龙泉二小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支教活动。当时的她并不知道,这次特别的经历将影响和改变她整个的教育生命。张老师说:“就像《人鸦》中的瑞夏德,在鸦群中的经历让他的生命发生了改变。对我而言,在‘魔鬼团队’中的这段特别的经历,则开启了我教育生命的另一串密码。”
谈到自己的过去,张硕果说,以前,和很多老师一样,她也热衷于通过各种各样的比赛,通过各种各样的公开课,通过各种各样的奖项来证明自己,也先后获得了省优质课一等奖,以及年轻的拔尖人才、省教育教学专家等称号,取得了一大堆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的各种荣誉。但是,经过这次支教的历练,她才真实地感觉到,那些曾经让她引以为豪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带给她太多的充实与幸福。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孩子的生命,只有让自己的生命激情点燃教师的激情和梦想,带来孩子真正的成长,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人生。
贵州的经历,让她重新思考教育,重新思考人生。当时和她一起支教的研究中心专家和巍巍中条、秋叶等,都没有像样的学历,也没有大堆的称号,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把教育视为生命,都在疯狂地读书,疯狂地工作,疯狂地生长。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张硕果老师也很快被大家感染,搂着书一本本地“啃”起来。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每个人都有一个外壳,人在壳里,是很安全的,别人在外面,看不到真正的你。但同时,生长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空间,只有束缚。出于自我保护也好,出于其他什么目的也好,总之,人们一般是不愿意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别人的面前,不愿意把这个壳打碎的。而要成长,却必须先打破过去,打破历史,曾经怎样都不重要。把自己打碎,像土粒一样地打碎,这也许是泥土成为花朵的唯一可能。我对自己说,每天要记住关上两扇门,昨天的门和明天的门。
张硕果意识到,在这样一个相互对话、不断促进的团队中,如何打破自身的见障,让自己快速成长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她把过去的一切悄悄放下,为自己寻找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从高三课堂走入了小学课堂,从历史课堂走入了儿童课程。她在融入团队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说,“我不想通过任何纸片来证明自己,只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字来证明自己,只想让自己来证明自己。”在回程的途中,她难掩收获的喜悦,兴奋地告诉我,一条新教育的毛虫就要出发啦!于是,成为一粒新教育的种子,让新教育惠及身边的教师和孩子成了她的梦想。“做一粒新教育的种子,践行自己的理想”,一条短信也表达了我对她的希望。后来,张老师用行动告诉我,她在用自己的教育生命去努力兑现这句话。
回到焦作,张硕果俨然成了新教育的一位虔诚的传教者。她开始不断言说新教育,推广新教育儿童课程。一个学校接着一个学校,一场报告接着一场报告,就这样,张老师不断地在寻找着有着同样教育理想与激情的“尺码相同的人”。为了解除大家对儿童课程的神秘感,她主动站在了小学课堂上为大家示范绘本课。一些老师的教育激情被点燃,一批焦作的“毛虫”开始聚集,一群新教育的“犟龟”们开始上路。
一位署名“同样挚爱新教育的人”的农村教师在张硕果的帖子中留言: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在新教育的路上,我有幸结识了您。您对新教育的无比挚爱,对新教育的深入理解,以及您对新教育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地震撼。在新教育的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我都会像您一样勇往直前,决不退缩。我更希望在您的支持与帮助下,在孩子们小学生涯的最后日子里,给他们一个开心、充实、幸福的毕业生活。
修武县方庄矿学校署名红霞的老师在听完张硕果的报告后发来了这样的短信:
真的很欣赏您对新教育的理解,这改变了我18年来对教育的看法甚至人生的理解。无论是作为人师还是人母,我都会坚定地、幸福地一路走下去!
像这样被她唤醒的老师还有很多,她们虽然未曾谋面,也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约束,但大家却走到了一起。新教育的第一粒种子,终于生根发芽,开始自下而上地生长起来。但实验推进的过程是艰难的。这个过程中,有人热血沸腾,有人将信将疑,有人半路退出,也有人中途加入。更多的是坚持和坚守。
一次,一位没有署名的老师在QQ中留言,说有人向教育局反映,说她擅自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同时将她告到了纠风办。对于一个普通老师来说,这无异于晴天惊雷!看到这个消息,张硕果在QQ中写下了一封长长的信,她告诉老师:“引领孩子走向高品位的阅读是没有错的。新教育在焦作能够走到今天,我深知老师们的付出有多少。一切风雨都会过去,我会永远支持你的。”看到留言,这位老师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感动之余留下了自己的真实姓名。于是,张硕果老师立刻拨通了这个老师的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之后她又拨通了学校校长的电话,详细介绍了老师在实验中的艰辛和努力、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并寻求校长的支持。这位老师就是马村工小的赵素香老师。她是焦作新教育团队的一员,更是这个团队改变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在经历这次风雨后,她变得更加坚定而执着。在践行新教育实验的近三年时间中,她在教育在线留下了几十万字的记录,这些文字见证着自己和孩子们一路成长的历程。她的行动也感动着班里的每一位家长。王宇晴的家长在帖子留言:赵老师,我们永远支持你!你为毛虫们所花费的心血,会在他们翩然化蝶的瞬间得到永恒的补偿!终于,从“陪读妈妈进课堂”到“睿智家长”的评选,一个最令人羡慕的家校共同体在赵老师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终于建成,而赵老师也迎来了自己成长路上的庆典。她和班里的孩子一起接受了《中国教育报》记者的专访,她本人也从焦作四万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焦作市唯一一位小学功勋教师。“没有新教育,就没有我的成长,没有硕果老师,就没有我的成长。”面对生命中额外的奖赏,赵老师动情地说出了这样的话。正是这样地相互编织和彼此鼓励,张硕果和她的团队成员结成了非同一般的情意。她们成为一个有着共同愿景的真正的共同体。
在焦作大大小小的教室里,第一批上路的“毛虫”老师们悄悄地进行着新教育变革,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读写绘和阶梯阅读,师生共写随笔……教师的行走方式开始改变,她们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突围,选择了全新的专业成长方式,而她们的改变也让孩子们更多地徜徉在美好事物中,教育变得更加润泽而美丽。焦作新教育实验的影响也开始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开始投入其中,新教育的故事也被她们口耳相传。新教育开始成为焦作教育界的一个流行词汇。就这样,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当越来越多的教师内心的成长愿望被激起,焦作新教育实验的星星之火终于有了燎原之势。
水到渠成的时候到了。新教育的理念与行动,深深地打动了正在苦苦寻觅素质教育之路的张丙辰局长。2008年8月18日,焦作市教育局邀请我和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到焦作做了一场新教育报告会。这次报告给了焦作的“毛虫”老师以及其他正在观望的老师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原来可以这样做老师!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精彩。而张局长也当场宣布,“焦作会用自己的方式全面推进新教育实验,让新教育真正在焦作开出一朵花来!”
就这样,焦作新教育实验正式拉开了帷幕,焦作的新教育,从一个人的蹒跚行走,发展到一群人的结伴而行,再发展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行。“新教育”、“毛虫与蝴蝶”、“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焦作老师的视野。
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张硕果继续一路寻找那些“尺码相同的人”,一路发现那些可爱又可敬的榜样教师。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毛虫汇聚在她的身边。蜗牛的家、如意吉祥、大杨树、巫静、张艳芬、王丽娜、张艳、赵莉莉、赵素香、麦苗青青…...,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焦东路小学55岁的尤晓慧老师,虽然即将退休,却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新教育儿童课程,她从一个从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师,成长为教育在线优秀毛虫。她用行动告诉大家,新教育实验没有门槛,如果有,唯一的门槛就是行动。一提到这些毛虫老师们的故事,张硕果总是如数家珍,眼中充满了幸福和骄傲。
2008年底,张硕果和她的团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庆典。“冬天里的童话——相约焦作,对话新教育”全国新教育深度研讨会在焦作召开,来自广东、安徽、山西、江苏等200余位省内外新教育追梦人分享了焦作新教育的成果。对于焦作的“毛虫”们来说,这是一次隆重的庆典,也是一次幸福的相遇,更是一次额外的奖赏。会上焦作的“毛虫”们讲述了自己和孩子们共同书写的生命传奇,她们身上特有的那种韧劲,那种燃烧着的教育激情,让大家深深感动着。安徽五河实验二小就是从这次会议开始走上了新教育之路,今天已经成为安徽省首家新教育挂牌学校。
2009年9月18日,对于焦作新教育来说,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焦作市新教育实验动员大会在市教育局二楼如期举行,来自焦作市六县五区的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小学校长、科研负责人24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硕果在会上做了《走进新教育》的专题报告,全面介绍了新教育实验的相关理念、操作,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许多发生在新教育教室里的生动鲜活的故事。张丙辰局长则满怀豪情,做了新教育的动员讲话。他讲述了自己在海门新教育年会上看到的情景和感受:“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春风扑面,感受到了新教育的盎然生机,感受到了新教育的澎湃活力。两三千人对新教育实验那种朝圣般的圣洁情感,令我感动。”他指出,新教育实验是我国当代素质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教育的宗旨与素质教育完全吻合,也为焦作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新教育实验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最具实践性、操作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素质教育的践行方式,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而一直没能找到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因此,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市教育局党组决定,就以新教育实验作为焦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有效载体,用新教育实验来全面推进焦作的素质教育。要将新教育实验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提升焦作教育品质、更新教师理念、实现焦作教育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次会上,焦作市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方案正式颁布,第一批新教育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新教育实验研究室正式成立。会议还没有结束,张硕果就收到了赵素香老师发来的手机短信:“张老师,今天应该是我们焦作毛虫团队的又一次隆重的庆典!”
种子虽然已经开花,但是如何能够让焦作的新教育之花永远盛开?张硕果和她的团队又开始了新的旅程。在市区学校已经全面推开新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她们开始深耕细作,向农村学校进军,关注更多农村的老师和孩子们。孟州、沁阳、修武、博爱等各县区都全面启动了通识培训,而张硕果也不再是单枪匹马,常瑞霞、巫静、张艳芬、王丽娜、赵素香、张艳、赵莉莉等近30位实验教师成了新教育培训师。她们中间有人作报告,有人讲绘本,有人上晨诵,有人召开家长会,有人现场答疑……《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在头版以《焦作新教育,让梦想开出花来》为题对焦作新教育的发展做了专题报道。平顶山、周口、洛阳、开封等地的部分学校在焦作新教育团队的引领下也开始朝向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前几天,在萧山参加银河实验小学的新校舍落成答谢和全国新教育开放周活动的时候,我再次遇到了张硕果老师,她带着焦作的47位新教育骨干教师前来参加开放周活动。她告诉我,在4月底,她们刚刚举办了“相约星期二——焦作新教育系列开放日”活动,吸引了来自山西长治、湖北随州、河南郑州和周口等地的部分新教育追梦人以及来自焦作各县市的二百多位实验教师。这次活动让新教育再一次绽放光彩,走进了更多人的心里。一些外省市的校长们表示,回去以后就要开始实验,携手共圆新教育之梦。
为了推进初中新教育的开展,焦作市教育局还在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举办了“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焦作新教育实验初中现场会”。200多位中学校长、科研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大家见证了新教育在修武二中的实践,许多人发出了“想不到在初中开展新教育实验也有如此大的空间!”“初中新教育同样精彩而迷人!”的赞叹。
就这样,张硕果每天忙碌着,辛苦着,幸福着,书写着。她告诉我,曾经一度,她也曾追问自己,这样地付出真的有意义吗?这样地付出究竟有谁会在乎呢?
但是,一想到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她就不再犹豫,不再彷徨。故事中说:在一片海滩上,每次退潮都会有很多鱼留在海滩上,生命岌岌可危。一个小男孩儿一条接一条地把鱼扔回大海。路过的人说,这些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你这样做有谁会在乎呢?孩子指着手上的鱼说,这条鱼在乎,被我扔进大海里的每一条鱼在乎。
张硕果说:“我们这样做,谁会在乎呢?也许,每一个‘毛虫’老师班里的孩子们在乎,那些孩子们的家长在乎。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真的改变不了什么,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唤醒一个教师,就等于唤醒了几十个孩子,唤醒一个校长就等于唤醒了几百个孩子。我们的改变,我们所做的一切,这几十个孩子在乎,这几百个孩子在乎。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做一番惊天伟业,但让身边的孩子能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享受到成长的快乐却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是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新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张硕果说出了新教育人的共同心声:因为我们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一部分人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享受着教育的幸福,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生命价值之所在吧。
前一篇:窦桂梅的诗
后一篇:拓荒者之歌 花香一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