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素颜:打碎自己 重新开始

(2010-04-21 14:48:17)
标签:

杂谈

作者: 朱永新      2010-04-17 07:37:52
标签:

 

【学员档案】初素颜,朱维丽,32岁,七零后学员,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语文老师,2009年8月18日加入网师。
 
【2009十佳年度阅读史之六】
目送2009,憧憬2010
文/初素颜
2009年,于我是异常丰富的一年。 
一、上半年 
记得上半年时,我还是在碎碎的阅读中,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
倒是电影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听见天堂》、《菊次郎的夏天》、《红》、《蓝》、《白》、《蒙娜丽莎的微笑》、《十七岁的单车》、《天使爱美丽》、《蝴蝶效应》、《指环王》、《返老还童》、《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霍兰先生的乐章》、《墨水心》、《朗读者》、《狐狸与孩子》、《夏洛的网》、《美国往事》、《触摸巅峰》、《荒野生存》还有宫崎骏的电影……影像的阅读与书本的阅读,让我感受到身心的充实与发展。 
二、下半年 
八月,关注新教育的网师课程,羡慕那些在读书会中已经获得阅读动力和方法的老师。犹豫中,终于注册并提交了选修课程。 
1、《阅读地图》,写阅读史,写得很长,梳理中,对自己的阅读经历慢慢清晰。对照着《构筑合宜的大脑》,进行了点评。 
写完后,觉得很踏实,自己留下了一路走来的回眸。可惜的是没有导师点评,羡慕那些早走的学员。 
但是想想自己的阅读还是蛮偏的,只有自己以后慢慢跟着网师来走,可以完善自己的阅读结构。因为我是那么希望自己变得专业。 
2、《教学框架》,这个课程先读电子版《构筑理想课堂》,在开学时,我往往利用开会时读。曾经看过研课过程,也读过王荣生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所以也能理解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还有对预习的作用十分赞成。对干干的课例特别感兴趣,有些是自己上过的,有些是怀着崇敬读的,开始揣摩我自己上,会如何。针对自己班学生的情况,还需要增进哪些步骤或修改。
还对年级的学习标准很感兴趣,多希望学校也能集众人之长,达成共识,然后在课堂上有效教学。接着《构筑理想课堂》的书也到了,来不及细读,课程就要交作业。于是还是重读课例,交出了自己的作业,其中对教学目标和预习的部分,自己还是很满意的,只是在教法上还要向几个优秀学员学习。这门也顺利通过,因为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最后的肯定让我觉得辛苦很值得。
3、《唐宋诗词十七讲》。曾经对这门课充满了信心,因为阅读和学习中,我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魅力。符码、感发,比与兴,诗人的境界,用词的斟酌……
这本书读了两遍,读得如痴如醉。再加上每星期五首词,成了习惯。不过背诵了唐五代几位词人的诗,才真正体会到里面遣词用句的奥妙,看来还得一首首背,再结合她的解和悟,才能有所进步。 
只是我看得多,当时明白了,真正面对时,又不是太了解。于是又找来叶嘉莹的录像与其他著作,如《汉魏六朝诗讲录》,一起研读。虽然觉得很多处她的重复和反复,稍显罗嗦,但是还是觉得跟着读下去,形成系统。 
心里一直想着整理,现在班里先让学生每晚回去背两首古诗,而后早上自己默写,小组批改,先打下背的基础。下学期准备从初唐杜牧开始讲解,用叶嘉莹的方法,然后夹杂故事和典故,来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并增进感悟。 
读书,是自己的一种体悟,可是如果能给学生讲解,应该能更有一次学习。作业出来后,心中似乎又压了块石头,既希望自己迎难而上,多读一点而后收获颇丰,能具备解读诗歌的能力,又怕那反反复复的符码、释义、比较,以及几本书均有重复的感发、真挚、写法,还不是诗歌的全部,想着要去看另外的解读方法,真是心野了。 
然而,真的要写作业时,不知道从何做起。重新再去解读讲过的,势必只能得其一部分,去梳理,我未必能超越讲师……这么没有底气,是看和听的时候只重视感悟,而缺少梳理,还是没有真正拿来几篇诗作进行分析?只觉得她讲得很对,一下子展现了诗词的魅力,既要追寻自然界和人事界的真理,又要让物感动你,要有生命和感情,把得到的感动用巧妙的形式表达出来,是贯穿诗词的一条线。当然作者的经历、朝代的风气和传统也是影响诗人词人的一个暗线。再去读时味道不同。而真正面对诗歌,我还是脑子一片空白,下意识地拿着原来的思路来领悟。 
这样的几个夜晚,几乎有些焦虑地度过,前些日子即使再晚,也有话可写,有设想可说,可要我面对这样一座宝库,却不知如何得返,11点到了,12点过了,1点到了,丧气地关上了电脑。
最后这次作业没有交,写了很多次开头,却不想就草草上交,一是觉得铁皮鼓要求高,怕作业太平庸;二是觉得自己的梳理还太简单,如果只是从书中抄写一些,还是显得单薄,而分析又没自信,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不为自己赢得那一个月补考了。等作业出来后,有点酸酸的,既是羡慕,也有疑问,似乎与心里的那种底线有些差距,忽然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写。
这次授课中,我喜欢通过诗歌举例来讲解,因为这是我们以后必须要独立面对的起点。 
也喜欢分段梳理再说风格的方式,这样的QQ群授课还是蛮喜欢的,只是有时讲师们意见不同,颇有争议时,又是期盼他们讲深点,又怕自己无所适从,所以蛮矛盾的,现在想来,还是对自己不自信,怕自己理解不了吧。 
现在还继续在叶嘉莹的书,碎碎的,但是我希望能贯穿自己的休闲时间,能渗透到我的教学过程,等到一年过去,再写好交给铁老师,很希望那时也能厚厚实实的。
4、《56号教室的奇迹》两天就读完这本书,算是网师课程中最简单的一本书,而且也极具煽动力的。可是心动与行动还是有距离的,在不断向同事推荐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理念的变化、耐心地摸索、及时的反省才是靠近真理的路径吧  
这门课程参加研习比较少,基本是读着讨论,看着书,想着自己的班级来写作业的。自己也尝试了里面的阅读、写作过程,可是自己不是班主任,尝试的尺度比较小。那时很头疼,在简单的书后,陈老师和干老师又加入了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对课程的重视,让我觉得为难,可是现在看来,有课程意识,的确是一个老师从教书匠到创造另一种生命的飞跃,当我看到好的文章、想到好的点子,总想着把这些珍珠留下来,穿起来。 
作业写得很艰苦,但是很真诚,也是继阅读史之后最长的作业。虽然是合格,可是毕竟通过了,长吁一口气。 
配合着看完了《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买来好久,因为网师才重看,跟《热血教师》配合看,觉得有些方法还是值得一学的。 
5、《构筑理想课堂》,因为有了教学框架的底气,我很希望如铁皮鼓老师说的那样,参加六次研习。因为据说一次比一次严,所以蛮紧张的。
第一次是《江南春》,因为第一次,所以非常重视,我记得自己把杜牧的诗歌读了一遍,还按照资料中的问题一道道回答,再进行梳理。最后交上去时,心里还是觉得踏实的,果然通过了,欣喜若狂,可惜没有人能分享我的快乐。只有怀着激动的心情听导师的祝贺和讲解。
第二次是《山居秋暝》,这次还借来了叶嘉莹的初唐诗歌讲解,细细读了王维的部分。因为听了铁皮鼓老师的话,可以借用别人的解读,于是我从网络和书中找到了讲解,大致上对照了下就贴上去。这次作业写了三次,每一次都不是太满意,可是时间到了,还是惴惴不安地去睡了。作业公布时,傻眼了,自己没过。很难过,回想这段时间读与思的过程,是自己的难度太大,还是解读不够个性化,或者是教学过程不够细致? 
这次我也沉默,可是最后还是忍不住在咖啡厅里提出要求:能不能由导师对没通过的学员提供点评,如果时间不够,对不好的部分加红发回就可。可惜没有回音,这也是我对网师的一点希冀,对照优秀作业或导师的例子,我们能明白差距,可是有时思路不同,有时悟性不高,还是需要能个别反馈。
听着听着,我只是感觉这次自己的解读没有进行梳理,引用别人的部分太多,其次是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实际不够,内容太深。大致上自己就得出这样的问题。
第三次是《穷人》,不敢懈怠,机会是一次少一次,于是重新按照预习要求,一道道回答,这次不敢再抄别人的解读,还是自己为主,参考为辅,尽量清晰。设计过程不像以往那么艰难,也参考了干老师的一些设计,再定下框架。上交得及时,也不再修修改改。通过了,很开心,只是这次干老师和铁皮鼓都远在外地,讲解比较简单,缺少碰撞和大的提升,有点遗憾。
第四次是朱自清的《背影》。先听录音,感受文章,被感动了。再进行批注,去感受自己的感动在哪,学生可以读到哪里。交织着,感动着,却不知怎么下笔。因为对初中的不了解,最终因时间关系,没有下笔。 
第五次是《祖父的园子》,这次不能放过,反复读文,也对照着题目进行梳理,再进行设计。这次也顺利通过,而且在听课中有进一步的收获,感觉很好。 
第六次又是初中的文章,决定不参加。
这六次研课,自己参加了四次,通过了三次。最大的收获是这学期在上课过程中,摒弃了很多的套路,注重学生的预习,有些能在课前解决或者能自学解决的,我只是进行检查和校对,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挖掘上,不需要多增加课程,能在一节课完成一篇文章的学习,且常有一两个激发思维的问题牵引。 
第二个收获是在听课中,我更注重老师对文本的研读能力和把握,更注重教什么,这在老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观察。然后才是怎么教,对照学生的基础、单元训练要求,进行系统、巧妙的设计,进行有效的训练,扩大训练面,把握课堂板块,不拖沓不含糊。所以在评课中,我有时不太客气,总是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老师在一个环节使用时间,老师对文本的把握等上面较劲。本着真诚的探究精神,也在自己的课堂上这样要求。 
6、《苏菲的世界》,这也许是我这学期最无奈的一堂课。书本来有的,可是版本不同,专门从网上又购了一本跟网师要求的相同的版本。 
苏菲的世界漏了几次课后,想听听录音追上阅读,可是往往变成催眠。讨论中有时也能看懂,可是不敢参与,始终觉得有隔阂。 
开始几章读得简单,还饶有兴趣,可是一上课,发觉几个导师说的不太一样,而自己的梳理更加不够。最后下载着讨论的资料,却不再坚持。 
也想过没看完书,可以蒙混着做完三道题目,说不定能通过,省得下次再修,最后还是放弃了,一是因为那几道对我来说也颇费周折,二是还是希望诚实面对自己的懒惰。 
我想,如果下一年再重修这门课,要边读边写预习题,而后把录音和电影结合起来看,再读读基本推荐的书,会好一些吧。我要再去读读干老师的为什么要读哲学来给自己打打气。 
也很希望几个导师能各自写好自己的想法,而后一个个呈现,有点接受不了一句句地呈现观点。我很希望看见争鸣,因为几位导师都有自己的思想,可是也很怕几个导师的观点都不一致,那我们更迷惘了。毕竟现在边读边批判的人少,对哲学更是门外汉。 
7、《中国哲学简史》,听朋友说过这本书对其影响很大,自己早就买来,却也没看。第一遍读时,为了跟上网师而读,画画读读,听的时候还是有些闷,后来就拉下多了。元旦三天,没出去玩,静下心读了几章,写了密密麻麻的笔记,看来抄书与梳理还是需要动手的,渐渐明了。只是现在才看到名家,又有些蒙,决定周六再继续读,慢慢读,我是蜗牛,得跟上。 
8、《古老的回声》,一是自己懒,二是导师认为它的价值尚待批判性阅读,所以对它的读也就不再重视。 
另外的几本书除了《风之王》、《彼得的梦想》,就是《我的作文革命》和《生命的重心在哪里》,算是一种找寻吧。 
除了网师的学习,我的电影之旅也在继续。《第九区》、《变脸》、《一一》、《喜马拉雅》、《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雨人》、《给我一个爸》、《摇滚校园》、《街头日记》、《重返荣耀》、《热血教师》、《哈尔的移动城堡》、《飞屋环游记》、《飞跃来生缘》、《两杆大烟枪》、《伊丽莎白》等,这是另一种生活。 
三、小结 
自己在日记中曾经写下这样的话: 
“因为不愿自己流俗,让时光匆匆掠过,因为不愿辜负孩子,愧对他们的信任和跟随,所以网师的召唤让我放下了很多。
读书、记录、思考,把自己打碎,重新开始,卓越,以前并未想过,可是渐渐的,发现自己的改变。
因为这样的阅读,因为这样的团队,重新感受到力量和希望,自己曾经的放弃和游离,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网师的老师们如此的严要求,其实他们的辛苦正是为了教师的成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跟进? 
唐宋诗词、古今诗歌、摇滚音乐、课程预报、周日静思,每天都在短消息中获得幸福的阅读享受。 
艰苦地读,甚至痛苦地跟随,但是我知道,自己在走,一步步地前进。” 
2009年,我是在前半年的摸索和后半年的挣扎中结束的,也是在书籍和电影的陪伴中加厚了自己的生命。 
学期中,给老师们介绍了网师中的教材,经领导同意,买了12本放到各办公室,算是一种传播吧,告诉老师们这些书很不错。只是听他们说没时间看书没精力读书,宁可在题海中劳碌,觉得遗憾,希望自己不要有这样的一天。
感谢网师带给我的改变,支持我来的,正是心中的信与愿,尽管有时觉得难度越来越大,甚至有举步维艰的感觉,可是也感受到读完书再读再与教学、生活联系的乐趣,有时甚至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很多年没有的海绵式学习,有高峰的体验,在作业准备时的一个个想法整理,有作业交上时的如释重负,有作业过关时的欣喜若狂……   更重要的是导师们那种卓越的追求,那种严格是我尊重的,也是我有些畏惧的。感谢一天天的诗歌,周六周日的静思,以及每周两次的讨论,都是最美好的陪伴,让我们心中开出的那朵花更美,心中点亮的那盏灯更旺。 
我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只要心里的那种渴求没有熄灭,也可能会越来越饥渴。不怕自己起点低,但是很怕自己跟不上。不怕时间长,就怕自己到永远到不了那样的高度。只有多给自己加压,从阅读中获得幸福,让自己慢慢清晰。 
这一年,有遗憾,更有收获,就觉得自己成了一颗种子,在慢慢萌芽。我想,这样走下去的2010,这颗萌芽会慢慢舒展吧,去书写我自己的故事。
【干国祥点评】
前面的几份阅读史,除亲亲小鱼刚刚处于职业生涯编织之初外,另外几个都已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颜色:或清澈灵秀,或热烈奔放,或斑驳奇异……这是生命叙事进行到一定的时候,会自然而然涌现出的生命色彩。这种色彩过早的确立,会让生命单薄、单一,拘于某种纯粹的颜色,而失其杂、大、博、渊。但无论如何,生命最终必定将向某个方向汇聚起所有的能量,最终将呈现一种特定的风格。就像是那些伟大的作家一样,巴尔扎克、莫泊桑、海明威、普鲁斯特,或者就像我们熟悉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我们几乎无法将他们的题材和叙述的风格与别人相混淆,因为他们的叙述就是他们生命色彩的呈现。
我没有获得更多资料,也不知道初素颜多大年龄了,但我感觉到她的精神生命,正处于一个尚任性浪漫又渴求向上的阶段。从生命最终的成就来说,这个丰富、驳杂的时期其实是越长越好。假如生命许可,这个时期哪怕延长到一百年,就这样浪漫的、丰富的,但永无真正浪费地沉醉于各种美好事物中,直到下一个时期(生命的精确期;明确的叙事主体意识确立期)自然地涌现,这没有什么不好。只可惜,我们的生命确实是有一个长度限制的叙事,我们的故事或者是八十回,或者是一百回甚至只有五十多回,于是,我们便不得不把有限的章节作一些更细致的安排。
只有当生命叙事走出混沌时期,进入一个自我清晰呈现的时期,我们才能说生命叙事进入到了核心部分。但以这个标准来看,严格地说,初素颜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立于此世间的精神自我。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一般是指他以仪礼方面的修养而被世人承认,其实我更愿意认为是孔子获得了一种明确的精神立场,从而可以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会随波逐流、随风俯仰。一个确立的精神,一种明确的立场,一种不轻易动摇与改变的原则,这是生命确立自我的依据——无论这种立场是柔顺的还是犀利的。
如果我再换用编织的比喻,那么我可以这样说,在我所读到的初素颜“网师09年度阅读史”中,我看到了许多或艳丽或精致的纺线,我看到了编织者的在编织,但我还没有看清织物本身——你固然可以说这只是我老眼昏花,没看分明,但是,叙事本身是否清晰地呈现一种生命的色彩,让世人看得分明,这确实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生命叙事,既是一个自我书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将词语、故事编织进自己生命中的过程,没有这些纺线,我们的生命纵然有多么自觉的书写意识,也会显得单薄、狭隘。但纺线毕竟不是成型的织物,我们生命的锦缎,毕竟只能以一种原创的方式呈现于世。
所以,阅读史往往不只是书名书目,课程往往不只是一本书、一套问题与答案,在根本处,它们都是生命活生生的穿越,带着穿越时的痛楚、喜悦、迷醉、彷徨……
许多还未理解网师精髓的老师会替初素颜说:她的阅读史里分明都有这一切啊。
是的,课程穿越的形,初素颜完全具备了,而且我们可以说,谁想忽略这些,而玄虚地抵达所谓生命在场、与道俱存的境界,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也因此,初素颜以其扎实的网师经历叙述,被选为09十佳年度阅读史。
但我不止是在点评这一年,我是在眺望一条生命的大河,在转过这个弯后,它最终会朝哪个方向奔流而去。
一个鲜明的魂,一种鲜明的颜色,一种清晰的生命风格(也就是叙事风格),特定的那些词汇,有自己的念兹在兹的土地(一门学科或一个教室),而且自己无论如何叙事都将逃避不了它的存在……
这将是一个较成熟的网师生命叙事。
是请记住:过早地精确,过早地定型,或者说勉强地定型是有害无益的,生命叙事的风格,应该是在丰富与浪漫中自然而然涌现的结果——其实我知道,它也是反复尝试、思索、内省的结果。
也就是说,一方面仍不失丰富与浪漫,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朝向后一个境界;一方面不勉强,让下一层境界自然而然到来,另一方面,要时时刻刻为这一境界的到来而作准备……领悟到这些看似矛盾的话中其实并无矛盾的时候,你其实已经站到了下一个站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