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缓解企业“结构性用工荒”的建议
(2010-03-08 15:18: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10两会 |
一、案由
自2008年9月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以来,企业裁员、减员风暴曾令我国民工一片慌乱、迷茫。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也一度成为政府与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经历了短暂的就业寒冬后,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慢慢回暖,又发生了颇具戏剧性的变化,沿海地区再度出现“用工荒”,农民工又成了企业的“香饽饽”。据中央电视台9月21日《经济半小时》的统计,浙江省2009年7月用工缺口达25万人,深圳2009年4月用工缺口
2.3万人,到6月份用工缺口超过6万人。事实上,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天津等地,普遍出现“用工荒”现象。当下,如何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已成为某些沿海发达地区劳动保障部门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用工荒”的问题,相对于“劳动力成本的抬升”更为致命。“用工荒”如果持续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从而恶化企业运营环境,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关闭。
苏州是江苏省乃至长三角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自2009年3月以来,苏州也颇受“用工荒”现象的困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9月,苏州企业用工缺口在15到20万人之间。在苏州昆山,最夸张的一幕是,“为了抢人,同一集团两个工厂的人事经理竟然派车到厂门口拦截已经面试好的操作工。”
“作为昆山外贸‘龙头’的仁宝集团、纬创集团更是‘希望政府帮助企业招工,解决企业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因此,苏州“用工荒”现象颇具代表性。为此,我们走访了一些苏州大型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结果却发现:当前的“劳工荒”并不完全是单纯意义上的供小于求的“荒”,而是结构上的“荒”。以苏州某人力资源中介机构2008年、2009年各月的营运数据可以看出(见上表及下图),参加面试的各月人数,一直大于企业各月的需求人数。即使如此,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也深受客户抱怨,因为招聘率一直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什么会出现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外一方面面试人数大于企业需求人数的现象?由此可见,沿海发达城市的一些企业所遭遇到“劳工荒”现象,但并不完全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问题。尽管供求比相对于往年的确在减少。但在劳动力市场的总量上,很多地方的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供大于求。因此,不得不说的是,当前的“劳工荒”,不完全是总量上的“用工荒”,还存在结构上的“用工荒”。
导致“结构性的用工荒”的原因,有两个潜在的原因:
(1)企业招工过多的要求,导致劳动力市场符合条件的供小于求。如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要10万人,而劳动力市场可供应12万人(男女比为1:1)。但是,市场设置了性别要求,男女比为1:3。也就是说,在10万人的需求中,只要男性2.5万人,女性需要7.5万人。而市场只有6万名女性,这样的话,劳动力市场就出现了1.5万的女性求职者的缺口。因此,企业感觉到了“用工荒”。据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了《苏州市2010年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企业对女性、男性和不限性别的需求分别占全部需求人数的56.3%、38.3%和5.4%。而目前,苏州劳动力市场上最缺的正是女工。
(2)资源配置的效率过低,导致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招募到足够多的人,而求职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也无法找到适合的岗位。比如说,一个企业需要在1个月内招聘1000人,市场上也有1000人在求职。但是,由于职业中介服务行业的效能过低,只能实现500人的资源配置量。这样的话,企业同样会感觉“劳工荒”。尽管,劳动力市场上还有500人还在等待就业。目前,人力资源(职业中介)机构跨区域运营还不是很普遍,社会对人力资源(职业中介)机构还有些偏见,一些地方对人力资源(职业中介)机构的设立和运营都还有些限制。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制约了人力资源配置能力的发展。
二、建议
由上可知,目前部分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用工荒”,其本质不是总量上的“供”小于“求”,而是“结构性的用工荒”。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政府相关部门:
1.坚决贯彻《就业促进法》,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从而引导企业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
目前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于苛刻,只要女性或男性,只要18-25岁,只要未婚未育。这些条件本身是违反《就业促进法》,并有就业歧视的嫌疑。而且,当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与是否胜任岗位往往并无直接关系。
因此,在当前“劳工荒”的困扰下,企业必须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招聘标准。为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就业促进法》,以此为工具,引导企业放弃一些陈旧的思想,摒弃一些不合理的招聘条件尤其是一些歧视性的招聘政策,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将有助于缓解“用工荒”的问题。
2.大力发展人力资源(职业中介)行业,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人力资源(职业中介)行业为企业高效率完成招聘工作、为求职者迅速谋求到合适的岗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源(职业中介)行业是否发达,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在短期内招募到足够多的人员。
以上述苏州某大型人力资源(职业中介)公司为例,在过去的24个月份中,累计为677家(次)企业提供了职业中介或劳务派遣服务,这些企业在24个月份中,合计需求的人数为50947,而该公司为之组织了107605人次的面试,成功录用(上岗)人数为36532。由此可见,人力资源(职业中介)行业,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巨大的。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发展人力资源(职业中介)行业,尤其是在当前所谓“用工荒”的背景下,在政策上、税收上应给予扶持,允许民营人力资源机构进入公办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进行招聘,放宽对大型人力资源机构跨区域成立分支机构、连锁机构的限制,鼓励人力资源(职业中介)机构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发展,从而促使人力资源(职业中介)行业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更充分地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配置服务。人力资源(职业中介)行业的繁荣,将会大大缓解“用工荒”的难题,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