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天的约会(2007)之十二

(2007-03-11 23:13:21)
春天的约会(2007)之十二
 
我为总理报告进一言(3月7日)
 
上午继续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信访局副局长卫金木参加我们民进小组的讨论,所以大家重点围绕文化与信访问题进行发言。
 
我重点谈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我认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总理的报告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基本没有谈到,多少有一点遗憾。
 
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是国家的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虽然上学、看病、住房等是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自觉的文化意识,没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情感,没有系统地传承文化的措施,我们就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我强烈地建议,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应该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提法或内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物质与非物质两个系统进行。物质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可以从两个路径开始,一是要努力地保护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应该尽快进行全国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的普查,建立各级政府的保护名录,明确责任。对于无力保护的地区,应该由国家财政买单。二是要加大对于现代建筑的文化审查。现在的建筑规划,文化严重缺位,国家用巨大的资金投入现代建筑,但是完全没有民族的风格,没有中国的气派。贝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既是中国的,苏州的;又是世界的,现代的。中国最近几十年有多少贝老这样的建筑?所以,我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有文化部门的参与,有文化人的参与。
 
非物质方面,主要有戏曲、节庆、诗词、家书等。尤其是诗词与节庆,应该是当务之急。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的式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冯其庸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
 
以昆曲为例,现在国家的昆曲基金主要用在创新,用在出新戏,我认为方向不对,应该首先采取抢救、传承。应该把老艺人尽快集中起来,恢复传统的昆曲折子戏,同时教给年轻人。
 
传统的节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节庆是凝聚着民族文化习俗与文化情感的活动,也是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渠道。现在,青少年已经习惯与吃洋饭过洋节,对于中国人的传统节庆,似乎已经开始淡忘。我认为,至少清明与中秋两个节日,应该成为中国人的最重要的休假日,在清明,大家要回家乡扫墓,纪念自己的亲人,这其实是中国人的感恩节。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中国文化中有多少月亮的传说与诗词?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亲情节。
 
至于诗词,作为汉语中最美丽、最精致的表达,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与生活样式,吟诵唐诗宋词,擅长琴棋书画,曾经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现在,这些东西正在离我们远去。家书的问题,在昨天的博客里已经说了。总之,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应该是中国文化建设中最急迫、最重要的事情,应该作为国家的方针政策强力推动。
 
 
下午继续讨论国家财政部《关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和国家发改委《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由于上午的讨论比较热烈,时间比较长,下午的讨论相对就是“拾遗补缺”了。
 
下午接受《教育与职业》杂志记者李士伟、《网吧经营》杂志记者王菲采访。方便谈关于教育投入和网吧的管理问题。
 
下午5:30分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与《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弓立新来京丰宾馆。云晓兄送来了精美的八卷本的教育文集,在宾馆附近的餐馆,我们利用工作晚餐,讨论儿童教育的问题。
 
晚上8点在搜狐进行《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访谈。我邀请云晓与我共同做嘉宾,分享他的阅读的故事。他告诉我,如果没有11岁时那一个月与图书的“遭遇”,可能就永远没有今天的他。《人民政协报》的贺春兰主编、《科学时报》的李晨记者、《第一财经日报》的冯陈晨记者等同时在访谈室参加交流。
 
晚上10点回到京丰。阅读明天的会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的议案,写博客。完成时间22:41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