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是要有窗户的(2007.9.10 星期一 晴)

(2007-09-14 07:09:49)
标签:

教育杂谈

家是要有窗户的(2007.9.10 <wbr>星期一 <wbr>晴) 
 

早起。卫生间外的窗台上停着一只鸽子,叽叽咕咕地与暮暮打着招呼。暮暮凝神看了一会儿。

走进房间,暮暮对爸爸说:“爸爸,窗户上有一只小鸟。”

爸爸说:“是呀,那是只鸽子,它在和你打招呼吗?”

暮暮“嗯”着,就此话题又应对了几句,突然思维跳跃(爸爸语),感慨了一句令爸爸想不到的话:“对嘛,这才像家嘛。家是要有窗户的,要不然就会黑乎乎的,那是箱子了。”

呵呵,家是要有窗户的。

爸爸向我转述此话后,我一直在琢磨暮暮由小鸟、窗台联想到家、黑乎乎、箱子的过程。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那本能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印象派的意识流的纽带是什么?

是光亮与自由吧。

关于“家”的形容与修饰早已数不胜数。最常用的比喻是:安全的港湾,心灵憩息地,温暖的巢诸如此类。这些都是美好的形容。如果反过来,对一个家厌倦疲惫,甚至想逃离时,就会说,这是一个禁锢身心的“樊笼”。无论好或坏,都直指“家”的最重要特征----围栏。

是的,家必须是立体的四方加天地都围绕和包裹起来的建筑,除却被称为“鸟笼”或“监牢”外的家,都是有门的。

但除此之外,一个家,还要有窗。

多年前曾经编辑过一篇文章,写一个母亲将自己和女儿反锁在房子里八年的故事。这个母亲自己学历不低,如今看来她应该是患有典型的产后抑郁症,生下女儿后不久,强行与丈夫离了婚,并在单位办了病退。她每个月只出门一次,出门也挨着墙角走,去单位拿工资。家住三楼,无论吃什么用什么都不下楼的,从三楼窗户那儿吊一吊篮下去,钱搁篮子里。女儿的父亲还有亲人们上门劝解,全吃了闭门羹。她呆在家里,发呆,然后将自己的衣服拆了剪了给女儿做小的,再然后,女儿长大一点后,她开始教女儿识字数数。

最后这位母亲被强行送入了精神病院,女儿被送到亲人家寄养。亲人、学校的老师还有媒体记者都小心翼翼地和这个女孩说话,担心8年不见天日的生活让孩子再也无法融入人群。幸好,虽然她一定有着将影响她一生的心理阴影,但目前看上去,除了人际交往能力极差之外,女孩其它方面表现正常,并且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投入到新生活之中。

一年后,女孩被邀请到电视台做采访,问她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恨你妈妈吗”,女孩说:“不恨,她是我妈妈。”第二个问题是“那8年里,什么让你觉得幸福。”女孩回答:“我从窗户往外看的时候。”

是的,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也正是因为有这扇窗,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看见了光亮,看见过电闪雨雪,看见了楼下市场的繁荣,看到了除了自己和母亲之外,形形色色的人。她能够听到鸟鸣,听过风声雨声和雷声轰隆,听见了家外楼外有音乐声,欢笑声,还有关怀的声音,甚至争吵的声音。幸好有一扇窗,可以通往家之外的世界,可以观察,可以远眺,可以凭栏,可以遐想,可以期待。

我们为人父母,我们会竭尽全力全力以赴,尽我们所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安全的家。可是,千万要记得,孩子的房间要有一扇窗,清晨的时候打开它,让清新的空气进来,让明媚的阳光进来,让自然的声音尘世的声音,都进来。

如果万一,你说家住在地下室,或是被种种原因阻隔无法开窗的房间里,嗯,那就给孩子画一扇窗吧,贴在他的床头。画上有伸展的窗台,还有蓝天白云。

常常看到这样的细节,说被繁重的学校作业、培优作业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偷偷出神,望着窗外,然后在作文里写,“如果我能变成一只鸟儿,飞出窗外,该有多好”。

哦,自省。

不让自己成为只会锁上门、板起脸、皱着眉的妈妈,不让家成为一个黑乎乎的箱子。因为连三岁的暮暮都在如此感慨着,她的话大概是天下孩子的心声----每个孩子都需要光亮与自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