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给朝朝暮暮讲罗斯博士中的一本书。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开始的几个看得他俩乐呵呵的,反正全是孩童的内心狂想,带着某种热情与躁动的气息,有趣而且生机勃勃。
但突然,就出现这样一个故事。
画面上是“我”,一个小怪物,夜里去野外山上树林里玩。然后,就看见了一条裤子在风中鼓荡着。是的,画的就是一条裤子,它没有叠着折着,它的两个裤管鼓鼓的,腰围处自然也是撑开着,裤脚不着地,离地面略高,差不多就是从脚踝到地面的距离。总而言之,那就是一个人,穿着裤子的人,只不过除了那条裤子,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说实话,初看到这幅画面,我也是一愣。
这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关于黑暗?关于恐惧?关于鬼怪?关于脑海里所有与“黑暗、恐惧、鬼怪”相连的形象?
我尽量让自己和讲前面几个故事一样的平静,一边读着一边往后翻书页。
书中的“我”本来是不害怕的,以为不过就是条裤子挂在空中,飘在风里,但突然它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那条裤子一直追着它。它跑裤子就跑,它躲起来,等自以为安全了之后,一探头,妈呀,那裤子就静静站在近处等着它呢。裤子上又没有表情,看不出那一瞬间,裤子是偷着乐呢,还是捧腹大笑。
没说的,赶紧再逃跑吧。
我一边讲,一边偷偷观察朝朝暮暮的反应。
朝朝胆儿是比较小的,但他只是咧着嘴笑,似乎被这有趣的你追我赶的画面逗乐了,然后关于那条裤子,他想得更多的是不可思议。
暮暮却不。
从翻开这个小故事的第一页起,她的反应就是,我是指植物神经反应,如果旁边有各种精密的仪器,我打赌,从那一刻开始,她的心跳加速,瞳孔睁大,血液在血管中奔涌的速度加快,血压肯定也略高……
她不由自主地将我靠紧了一点,但我继续在讲故事呀,她也极想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于是虽然很紧张,虽然有些焦虑,但还是克服着,一页一页地往下读。
读心理学时,有老师说,恐惧是本能,而且是自从有人类开始,从骨子里血脉里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传递下来的。比如原始人,他们在黑暗中更容易被猛兽袭击,被尖叫吵闹,被影子虚晃,他们找不到食物,他们因此加深着不安全感。然后,这种心理特质就以某种基因代码的形式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到现在,恐惧就成了与生俱来。
当然,更多的老师说,恐惧不是本能,而是后天习得。行为心理学上有些实验证明,比如那个著名的引发伦理争议的实验,一个九个月大孤儿,他原来不害怕白色老鼠,但实验中白色老鼠总与巨大声响同时出现,久了,即使没有声响,他也开始害怕白色老鼠,到后来更泛化到所有的白色物体。
反正有个不错的结论是,孩子往往在2-5岁之间容易出现黑暗恐惧。
形成原因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想想,我自己不是有时也脱口而出:“再这么不听话,等会儿关灯了,将你一个人丢在楼下。”于是,朝朝暮暮就知道了,关灯后孤单单地呆在夜里,是种惩罚,是让他们害怕的场景。
还有原因就是----泛灵心理。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是可以对话可以交流的。孩子们爱看童话,他们认同那些有趣的形象与故事,不觉得虚无缥缈。同样,他们认同黑夜不仅仅是每天都会来到的自然现象,黑夜是什么?是披着黑斗篷的陌生人?是面目狰狞的恶魔?是白雪公主的后妈?还是哆来A梦里要抢走比助小恐龙的坏蛋?
既然黑夜如此真切,就在眼前,那么这些令孩子们害怕,不适,憎恶的形象,岂不也正活生生地立在眼前?如此,不怕才怪呢。
还有原因是,与常识不符,与熟悉的认知不符,愈想愈害怕。就像暮暮看见的书上这条裤子,天,那还是裤子吗?暮暮一定在琢磨,不,肯定不是,既然不是裤子,那是什么?她没有答案,她想去寻找答案。暮暮的认知能力与读书时设身处地能力是比较强的,她一定将自己带入了书中的画境里,天呀,于是她看见了一条会走路,会追赶,会躲迷藏,总之就是个诡异的暂时辩不清善恶的陌生人。
朝朝大概没有这样去想,没有身临其境地想,反倒因此轻松了。
这天晚上,故事讲完后,暮暮几乎一直与我保持一米距离。特别在需要关灯上楼的时候,她主动地要求与我牵着手。平时可从来没这样呢。
不过,也幸好,这个故事说到底并不是一个恐怖故事。因为故事的后半部分是这样的:“我”一心要摆脱这条裤子,突然,裤子哭了起来,哭得裤管扭着,瘫倒在地,伤心极了。“我”有些不忍,问裤子怎么了。裤子说:没人陪它玩呀,都躲着它,就很伤心很难过了。于是,“我”放心下来,每天晚上都会去山林里与裤子打招呼,与它一起玩。
呵呵。
如果是恐怖故事,我是坚决不给朝朝暮暮讲的。我可不认为这是锻炼胆量的好办法。
但是,这个故事虽然开篇诡异,幸好结局温情,我对朝朝暮暮将它归结成一个人很孤单,它长得像个怪模怪样的裤子,跟说它长得丑一样的,这不是它的错,它还是有权利拥有朋友,获得友谊。
暮暮歪着头想了半天,认同了这个说法。
其实,再等长大一些,最好是5岁之后吧,对黑夜的恐惧减弱一些之后吧,我可以尝试着重讲这个故事:这是一个教会我们直面恐惧的故事吧。那条裤子象征着不明物,异体,未知,恐惧。但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自身的不适,用最励志的话说是----“战胜自我”,则,恐惧不再。甚至,我们会重新挖掘出崭新内容,丰富我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