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老师给朝朝暮暮一周的总留言。自然,开篇几句表扬的话,什么什么本周有进步,或表现不错,最后一两句则是提出批评与期望。
给暮暮的批评是:拿勺子的姿势不对,请家长予以纠正指导。
晕。
观察暮暮拿勺子的姿势,哦,手心向下一把握住勺子,然后一勺下去,舀起不少,当然,同时也飞出碗外若干,送到嘴边却只吃一点,再将勺子放回碗中。
纠正吧,指导吧。
我说:暮暮,你拿勺子姿势不对,换一下,手心向上,像妈妈这样。
我给她做着示范。当然,是模拟的,我手上没有勺子。
她手心向上重新握住勺子,一时不知道该握到勺子的下端好还是上端好,只有问我:“是这样吗?我握哪里?”
我居然一时语塞,怎么也想不清楚是握在下端好还是上端好。
比划了半天我才说:偏下面一点吧,自己握着舒服就好。
她说:我这样握最舒服。
当然,最舒服的姿势就是老师强烈要求我们纠正指导的姿势,手心向下一把像握她的金箍棒一样捏住勺子。
无语。我只有说:像妈妈这样做吧,这样才像个小淑女,样子漂亮一些呀。
听这话她还是有所触动的,于是又将握勺子的姿势改了回来,但明显的,她这样握勺觉得不得力。不比原先的姿势感觉得心应手,尽在掌握中。现在她觉得勺子有些浮又特别沉,反正感觉很奇怪,反正不是她手臂的沿伸(当然,她从来都没有将勺运用到熟练无误过)。
我说:一次少舀一点,多了容易挑出碗外。
她皱着眉,用力去舀饭,比她原先的姿势更用力,但不需要我说了,她一勺挖不了那么深,自然也舀不起那么多饭,只有一点还是一样的:飞出碗外的饭只有多的没有少的,因为她的勺在饭的表层挑呀。
最后一点习惯是无论勺子里有多少,她都只吃前面的一部分,我再三向她强调,将勺子里的尽量都吃完,她有些不情愿,然后抗议说:这勺子太大了。
唉。这餐饭吃得可真别扭呀。她别扭,我也别扭。
饭没吃一点,她就放弃了。勺一扔,碗一推:我吃饱了。
在咱们家里,我一向规定:有决定吃不吃的自由。只要我在家,是决不许喂饭的,当然,据我所知,我不在家的时候,奶奶是生怕他们少吃了一口,自己吃不了几勺就会哄着求着喂给他们吃。这下可好,“我吃饱了”有时也成了他们的挡箭牌,妈妈不在家,想偷懒的时候,对奶奶说这句话非常见效,可以一边玩一边吃饭了,反正有人喂;而妈妈在家时,只要妈妈的话不入耳,或是心情不爽,他们会觉得不吃饭实在是最好的借口了,可以逃脱妈妈的唠叨,比如现在,可以逃脱这要命的“姿势纠正”。
唉。
其实心里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觉得老师的要求是对的,这属于餐桌礼仪吧,而且女孩子总归要动作优雅才更好吧,自然要从细节入手,细心打造,严格要求;但另一方面又觉得,无论是握还是拿,只要能将饭吃到嘴里就是正确的姿势,她现在喜欢这样拿勺其实也不算多要紧的一件事,何必在这么小的而且不重要的事情上,让她觉得受禁锢受拘束,而且被要求得必须与所有人保持一致呢?
所以啊,还是不知怎么办。呵呵,要不在家里我就装聋作哑不管她了吧,老师批评我接受就是了,让老师在幼儿园里去纠正她的姿势好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