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于坚《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赏析

(2012-08-16 20:46:10)
标签:

于坚

大海

苍茫

文化

分类: 好诗赏析
《只有大海苍茫如幕》

     ◎于坚

春天中我们在渤海上
说着诗
往事和其中的含意
云向北去
船往南开
有一条出现于落日的左侧
谁指了一下
转身去看时
只有大海满面黄昏
苍茫如幕

    紫穗穗赏析:现在开始,我对诗歌的要求,或许越来越高了。我不喜欢一眼就被看穿的诗,虽然温暖、美好、热烈和深刻。我更喜欢一种混沌和清晰交织在一起的状态。譬如这首《只有大海苍茫如幕》。姑且不去管,这首诗歌,是谁所写,想说明什么(其实已经知道了作者是谁,但是我想假设不知道,只从诗歌的角度阅读)。我看到的场景,是春天在渤海上,那只神秘的手指,和手指上苍茫如幕的大海。
    这首诗,仅仅10行,短小精悍,语言简约,却指义众多。既然是读诗,我就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接近它。开篇三句,就是一种闲聊的姿态,交代了时间春天,人物我们(一群人),地点渤海轮船上。一群诗人闲聊,当然离不开诗的诗话,其中包括往事和意义等。关键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表现诗意,几乎通篇是白描的手法,只在结尾,用了拟人手法,似乎没有隐喻,却指向更远处……
    这首诗歌,让我觉得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句子和句子的衔接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诗意渠道,如同“一条出现于落日的左侧”轮船航道浪花的水路,然后在我们刻意寻找时,已然合璧,不见踪影。
    我把这首短诗,分成三个部分衔接,第一部分起篇,前三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部分承篇,作者在渤海某游轮上,目睹的自然景观——云向北去,船向南开,最后一句“有一条出现于落日的左侧”最神奇,它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自然的景观上,而忘记了作者本人。第三部分转合篇,“谁指了一下”,恰到好处的转身,将我们的目光收回,继续跟随作者的语言前行,然后接着再推出去——“转身去看时/只有大海满面黄昏/苍茫如幕”。
    读到这里,也就读到了诗歌的结尾处。关键是心里明明白白,似乎读懂了诗歌所要陈述的一个简单事实。不就是几个诗人,在渤海游轮上聊天,谈诗、往事的同时,看到一路的自然景观,然后客观冷静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但是你若停下来,安静地继续往深处想,就发现这首诗歌,看似清晰实朦胧,想要揭示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能指和所指始终在变换中,好像是水面上文字,写的同时,也流逝了原本的意义。如同禅宗的教义“不立文字”,也让我想起古诗中所谈到的一个重要境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读这首诗歌,我还会想到里尔克的《秋日》最后的几句话和默温的《又一个梦》。很多时候,我会无厘头的把它们联系在一切。这种语言自然而然构筑的含混、悖论和多义,是需要多年功力的积淀才能达到的境界。

    符力赏析:在网上,我看到诗人于坚说:“我是一个用眼睛来观察事物的诗人,我不喜欢在想像中虚构世界。”短诗《只有大海苍茫如幕》,很好地体现了于坚的这个说法。读这首诗,能让人想起很多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等,不一而足——读这样的诗歌,如同看一组电影画面,不仅可以获得清晰的视觉印象,而且会让人产生许多思想。好诗,至少应当具有这样的能量。
    在语言表面上,这首诗所说的无非是“我们在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到了什么”。就这么简单。而在语言的深层,却不是“简单”二字可以轻易评价的。于坚“拒绝隐喻”,他有自己的见解。我在此无意谈论,只想说:《只有大海苍茫如幕》里充满了“隐喻”,其“隐喻”,带来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人们习惯了拿出最重要的事情来谈论,谋划,实践。对于一个中年人,一个很有才华和思想的诗人,他最关切的是“诗  往事和其中的含意”。诗人在海上,在落日下的苍茫而又动荡不安的境界里,说着难以割舍的东西。这,有意思吗?看起来有意思,但实质上,一点意思都没有——“云向北去  船往南开”。这客观存在,隐约说出了诗人的观察与判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往往都是与人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的。当“诗  往事和其中的含意”,当诗人,当与诗人曾经同在的事物存在着并且依然值得人们去“说着”,那该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但是!不管你是倾左还是向右;不管你是否及时“转身去看”;不管“诗  往事和其中的含意”多么重要,那都无法延缓时光和事物消失的速度。时光逝而又逝,在最后,在经过一场努力以后的最后,一切都将渐渐消失,渐渐变得毫无意义;在最后,人们所看到的是:“只有大海满面黄昏/苍茫如幕”。仅此而已。
    一转身,什么都不见,什么都不是了。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人世的本质。这首诗的深层含意在于此。虽然这一层透彻的、令人悲凉的诗意,并不新鲜,但还是让诗人轻松地写出来了。这便是一个诗人好功力的体现。这首诗的含意,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读者透过语言表面才能有所发现。换句话说,虽然于坚可能会表示那只是他“用眼睛来观察”出来的结果,但我们不得不说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是羚羊挂角,凌空而不着痕迹的。这样的诗,貌似简单,而实质上值得用“高明”来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