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北到河南(49)---灿烂的殷墟博物馆
标签:
旅游 |
分类: 祖国各地 |
到殷墟必须要看的还是殷墟博物馆,我去的时候殷墟博物馆的新馆正在建设中,但是我感觉这个老馆也非常值得一看,虽然已经很多年了,但是里面的空间也相当的宽阔,在它的上面有河南博物馆,再往上还有国家博物馆,然而它依然还有相当丰富的藏品展出,真是让人吃惊啊,看完之后不单是大开眼界,那种震撼的感觉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


这个殷墟博物馆是一种下沉式的地下博物馆,估计应该是地下的温度和湿度更容易控制吧,对文物的保护是有好处的。这是地下入口处的一个硕大的水池,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龟甲片模型,殷墟的特色一目了然。


这个殷墟博物馆是一种下沉式的地下博物馆,估计应该是地下的温度和湿度更容易控制吧,对文物的保护是有好处的。这是地下入口处的一个硕大的水池,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龟甲片模型,殷墟的特色一目了然。


这些陶器都是商代的文物,应该算是中国有文字记录的最古老的文物了,虽然残破得修复部分占了一半,但是在原有的那部分残片上看是能够感受到古人的风采,在陶器上那些动物表情的塑造相当的生动和精彩,此时此刻感觉我们和他们是相通的。

说明中介绍说,这件文物出土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没有经过任何修复和整理,原滋原味就转移到博物馆来了,这是商朝的一种祭祀形式,叫做人头祭祀,把人头割下来放到容器里蒸煮,真是惨不忍睹啊,不知道用这种形式祭祀的是什么。

在鼎的内壁上清晰地刻着“司母辛”三字铭文,辛就是妇好的庙号,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母辛”则是后辈对母亲的称谓,所以这个大方鼎应该是妇好的后辈祭祀母亲用的。关键的就是这个“司”是什么意思,现在有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个字应该是母后的“后”。
这个青铜酒器上装饰有饕餮纹与云雷纹,器物前有流槽,后设尖锐状尾,杯口置双柱,侧面有一个抓手,下面有三足。据说这玩意的随葬套数多少标示着墓主身份等级,所以妇好墓出土的铜觚正好印证了其礼制的功能。




这个东西叫“亚长”牛尊,就是在院子里见过的那个大家伙,这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型青铜器,其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牛头前伸,嘴微张,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脖下及器盖内壁铸铭文“亚长”。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扁的菱状大角。关键是牛身上布满了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
这个东西叫司乔母大方壶,有一个漂亮的盖子,整个器物周身布满了兽面纹、龙纹、云雷纹、蕉叶纹,壶身可分为上、中、下三个主要部分,大方壶通高64厘米、重31千克,器物为方唇,折沿,束颈,折肩,腹下部略内收,平底高圈足,壶盖上有一个庑殿式纽,盖的四角及表面中部皆有扉棱。
在壶肩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长着犄角的小动物,感觉好像是小兔子一类的东西。
壶肚子的四面各有个凶神恶煞一样的怪物,长着两个犄角和圆圆的眼睛,资料说这是龙纹,特色是一头两身,形态诡异。

是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叫做亚长铜方尊,该方尊通高43.9厘米,口径33厘米,内底中部有铭文“亚址”二字,十分清晰,资料上说这个方尊被认为是一件盛酒器和宗庙祭祀用器,其巨大的容酒量,也反映了殷商时期粮食丰足、盛行饮酒的社会面貌。

我感觉在殷墟博物馆里最重要的展品还应该是这些甲骨片,因为甲骨文最早就是从殷墟发现的,由此才揭开了大商朝的这段历史,但是尽管这些甲骨片珍贵无比,可惜实在是看不懂啊,虽然有说明也不懂,看来不读万卷书你不光是走不了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你连博物馆都看不了啊。
“亚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