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齐鲁大地转个圈(63)---佛光普照的青州风格

标签:
旅游 |
分类: 祖国各地 |

虽然青州博物馆的藏品丰厚,但是在浩如烟海的文物精品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博物馆二楼的佛像展厅,我不是佛教徒,对佛教也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欣赏一切美的艺术,在我的认知里佛像绝不单单是就是佛陀的造像,佛像展示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佛和菩萨那么简单,佛像就是一种艺术,一种展现美的艺术。

专业人士对青州的佛像评价非常高,把它们称为佛像里的"青州风格",并对青州风格的来龙去脉有详细的阐述,这一切都太深奥了,我也看不懂,我对青州风格的理解就是精美、精致、还有残破,由于历史的原因青州佛像几乎没有完整的,但是残缺的美也是一种美。

这些青州佛像哪来的呢?在1996年在青州的龙兴寺出土了600多尊佛教造像。曾经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西方学者称之为一次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些佛像跨越北魏至北宋,将近500年,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种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分为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等质地,包括佛、菩萨,力士、供养人,罗汉、飞天等几种类型。佛像面像圆韵长眉杏目,嘴角含笑,身体的曲线。有尊备受称道的立体贴金石雕佛造像,因其残体断臂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而且其美丽的微笑被认为胜过蒙娜丽莎。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和全国一样,进入了长达400年的战乱与割据状态。青州先后归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等少数民族政权管辖。政权的频繁更迭,也带来了空前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同时经济发达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佛教文化在南北期时期的青州得到了长足发展。龙兴寺佛像工艺超绝自成一格,最出色的是北魏、北齐的那部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青州风格。

这就是被称为 “维纳斯的微笑”
的蝉翼观音,因为她身后那一圈佛光就像展开的蝉翼那么优美,她虽然没有双臂,但是罗衫艳丽,金饰闪烁,丰满圆润的面庞展现着自然迷人的笑容。恍惚间,她体态优美地款款移步,让1400年的时光倏忽退去,从历史的帷幕深处如此亲近地向我走来,带着那个时代最温馨的笑容和睿智的沉思。尘世的喧嚣,名利的浮燥,都悄然地消隐于这微笑里,散发出岁月太平现世安稳的气息。



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 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



龙兴寺窖藏佛像内容丰富,既有坐佛还有单体立像,坐佛分为跏趺坐像和倚坐像两类,跏趺坐像中半跏坐像更为普遍,大多雕刻成袈裟裹足、露掌或不露掌的形式,雕刻手法与立佛并无太大区别。在外在造型上,青州佛像大多为平螺肉髻,面部短而圆润,薄衣贴体。在衣纹装饰上,则紧贴佛像身体刻画而略有高低层次变化,给人一种质薄透体的效果,修长、挺拔而秀美,在线条运用、传情达意、塑绘结合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是近年来境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时期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为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经过业务人员日复一日地整理、拼接、粘对,这些曾惨遭破坏的艺术珍品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的佛像精品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精品展或大型专题展。当人们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华贵的菩萨、呼之欲出的飞天、生动活泼的护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莲时,无不被其深深折服。

文物界对龙兴寺佛教造像有很高的评价,“新成立以来佛教考古史上的奇迹”、“地方特色鲜明,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青州龙兴寺佛像成为我国文物对外三大专题展览(西安兵马俑、四川三星堆青铜器)之一。

这些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造像绝大部分保留彩绘贴金工艺,这在以往的佛教艺术考古中极为少见。这些彩绘的颜色,从外表观察,为粉状的矿物质。经过一千余年,原有黏合这些颜色的黏合剂已经失效,所以,这些颜色极难保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辛勤工作,已将这些颜色全部清理出,并全部保存住。

专业人士对青州的佛像评价非常高,把它们称为佛像里的"青州风格",并对青州风格的来龙去脉有详细的阐述,这一切都太深奥了,我也看不懂,我对青州风格的理解就是精美、精致、还有残破,由于历史的原因青州佛像几乎没有完整的,但是残缺的美也是一种美。

这些青州佛像哪来的呢?在1996年在青州的龙兴寺出土了600多尊佛教造像。曾经轰动海内外,成为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西方学者称之为一次东方艺术史的重大发现。这些佛像跨越北魏至北宋,将近500年,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种技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分为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等质地,包括佛、菩萨,力士、供养人,罗汉、飞天等几种类型。佛像面像圆韵长眉杏目,嘴角含笑,身体的曲线。有尊备受称道的立体贴金石雕佛造像,因其残体断臂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而且其美丽的微笑被认为胜过蒙娜丽莎。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州和全国一样,进入了长达400年的战乱与割据状态。青州先后归曹魏、西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等少数民族政权管辖。政权的频繁更迭,也带来了空前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同时经济发达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佛教文化在南北期时期的青州得到了长足发展。龙兴寺佛像工艺超绝自成一格,最出色的是北魏、北齐的那部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青州风格。

这就是被称为



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 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



龙兴寺窖藏佛像内容丰富,既有坐佛还有单体立像,坐佛分为跏趺坐像和倚坐像两类,跏趺坐像中半跏坐像更为普遍,大多雕刻成袈裟裹足、露掌或不露掌的形式,雕刻手法与立佛并无太大区别。在外在造型上,青州佛像大多为平螺肉髻,面部短而圆润,薄衣贴体。在衣纹装饰上,则紧贴佛像身体刻画而略有高低层次变化,给人一种质薄透体的效果,修长、挺拔而秀美,在线条运用、传情达意、塑绘结合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佛像本身以外,这些佛像身上的佛家物件也雕塑的无比的精美,主要是以高浮雕背屏式和单体圆雕造像为主,采用线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种技法,辅以贴金、彩绘等装饰技术,你看那胸前的小动物多可爱呀,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是近年来境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时期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为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经过业务人员日复一日地整理、拼接、粘对,这些曾惨遭破坏的艺术珍品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的佛像精品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精品展或大型专题展。当人们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华贵的菩萨、呼之欲出的飞天、生动活泼的护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莲时,无不被其深深折服。

文物界对龙兴寺佛教造像有很高的评价,“新成立以来佛教考古史上的奇迹”、“地方特色鲜明,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青州龙兴寺佛像成为我国文物对外三大专题展览(西安兵马俑、四川三星堆青铜器)之一。

这些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就是造像绝大部分保留彩绘贴金工艺,这在以往的佛教艺术考古中极为少见。这些彩绘的颜色,从外表观察,为粉状的矿物质。经过一千余年,原有黏合这些颜色的黏合剂已经失效,所以,这些颜色极难保存。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两年的辛勤工作,已将这些颜色全部清理出,并全部保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