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齐鲁大地转个圈(29)---徐州值得一看的户部山

标签:
旅游 |
分类: 祖国各地 |


走进户部山古建筑群,发现这里完整的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是一片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虽然旅游开发的痕迹不可避免,但所望之处皆是青砖黛瓦的府邸,这里不仅有甲第官宦之家,也有书香门第之府,依山而建的民居鳞次栉比、参差错落,既有北方的规整划一,也有南方的曲折秀美。



沿着环形的街路向纵深走去,沿途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有富商之宅、书香门第。户部山古建筑群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从明末至民初的古民居院落十三个,古民居五百余间,包括崔焘翰林府、李蟠状元府、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李家大楼、魏家大园、闫家大院、刘家大院、老盐店等。



这个高大的门楼是李蟠状元府,是清代状元李蟠的府邸。李蟠,出身书香门第,聪颖好学而又乐于游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考中状元。李蟠是清朝百次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中唯一的徐州状元。



状元府的门楼上赫然悬挂着“圣旨”的金字招牌,让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这是郑家大院,为郑氏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所建,建筑坐西向东,有南北并列的两路二进院落,郑氏是当时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真正的书香门第、典型的儒商。始祖郑茂芳,施财积德又勤俭持家,被誉为郑善人,至第七代传人郑孝理始购置户部山宅。

崔家大院是清朝时崔焘的故居,又称翰府,翰林是古代的官职,可以直接参与皇帝的重大决策,有较大的实权,号称“内相”。而崔家人诞生了两位翰林,在朝做官者有13人,由此可见家族的地位。

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



户部山古建筑群因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建筑形式以传统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画栋,琢刻精细,风格独特,并有“里生外熟”“院中套院”的建筑方式。










户部山古民居的屋脊也具有不同于南北方的中性美,线条即不像北方那样平铺直叙,上翘的弧度也没有南方建筑那么夸张。


户部山古建筑作为依山而建的民居,“鸳鸯楼”的建筑形式成了户部山古民居的一大创举,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特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两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

这是李家大楼,曾经是徐州第一高楼。其主人李华甫是清朝末期一位有名的商人,弃商从政后定居户部山。大楼系两层楼房,小瓦覆顶,雕檐画栋,端庄肃穆,气派非凡。








这三块石碑的地方叫做“权谨牌坊”,又称“权氏祠堂”,是徐州解放后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宣扬忠孝名人的纪念性建筑物。权谨(1366-1442年),字仲常,徐州人,是载入《明史》的“孝义”典范人物之一,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牌坊原坐落在徐州市统一北街,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天启四年(1624年)圮于大水,清顺治初年奉旨重建,光绪年间修葺。原牌坊为前后两进院落,有门楼、享堂、左右厢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