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山西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文物大省,可是在民间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山西的地上文物我是有些领教了,像什么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剑门关、五台山....,个顶个都是傲世全球的国宝级地上文物,那么山西的地下文物到底怎么样呢,那就得到这疙瘩来看看了。

刚一搭眼,就感觉到这不愧是以地上文物为主打的文物大省,你看这个山西博物院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地上文物。主馆的结构方方正正,一共有四层,但是从下到上逐层向外斜挑。据说这个审美取向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着风调雨顺,而“鼎”则象征着五千年的文化。


博物院主馆的四个角落都有一根仿青铜器的擎天柱,上面布满了古代神秘的纹饰,特别是房上的流水口也都设计成一排排古代兵器的样子,让人感到了金戈铁马的喧嚣,给这幢方方正正的建筑增加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在就要进入大门的地方看到这样一幅宣传板,说的是公安部门在打击文物犯罪行动中收缴的文物,心里想这可是难得呀,今天有眼福了。可是到里面一问,只是宣传没有展览,不爽啊。


走进了大厅,发现大厅的天井设计特别有寓意,感觉就是一幅太极八卦阵的图形,有“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架势,据说这个中央大厅的设计灵感就是仿自著名的应县木塔内部结构。
这是展厅的第一部分,我辨认了半天,开始还以为是“帝国摇篮”呢,心想这口气有点大吧,后来经高人指点才知道,这部分是“文明摇篮”。


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但是我感觉彩陶这类文物还的是属甘肃博物馆的最好,彩陶数量和文物的精美都能称得上全国之最,简直堪比国博了。


这也是一个陶器,不过远远看去有点像犯罪分子戴的头套,让人不禁想起在天龙八部中阿紫姑娘给游坦之带的那个头套。
随着年代渐渐的走近,展品也越来越有点与时俱进的样子了。进入了青铜器的时代了,这类展品是我最爱看的。
这个玩意叫鸮卣,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山西省石楼县二郎坡出土,高19.7厘米,通宽12厘米,铜质。椭圆体,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卷曲羽翼纹。身下为四足,两两相背,蹄形足,饰爪纹。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不仅可以实用,也是相当精美的艺术品。鸮,是一种古代鸟类,由它可以看到凤的雏形。凤为原始图腾,同古人的生活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这个是兽形觥,商代,高21.5厘米,长24厘米,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酒器,整体状如蹲兽。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与上翘的流口扣合为颈,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颈部起扉棱至盖面中部;盖后部作兽面,双耳高耸;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兽首形鋬。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三层花纹。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一对园鼎和方鼎,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出土,高25.5厘米,口长20厘米,口宽16厘米,铜质。立耳,深腹,平底,柱足,腹部饰兽面纹。上面铸有长篇铭文,表示这件铜鼎是商王康丁赏赐侄子寝孪,用于祭祀寝孪的父亲禀辛的宗庙彝器,为殷商长铭铜器的断代提供了一件标准器。
兽面纹龙首提梁卣,商代,高34.8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盛酒器,整体如椭圆形。龙首形提梁,饰方格纹。腹部花纹由雷纹、目纹、夔纹和蝉纹等组成倒置的兽面纹,圈足饰有一圈云雷纹。商代晚期。
蛇首扁柄斗,商代,长37厘米,勺径4.8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出土。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挹注器。柄首镂雕二蛇戏蛙,颇具北方草原文化色彩。
晋侯pi 壶,西周,高68.8厘米,腹最宽35.2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晋献侯墓中。共两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椭方形,带盖。长颈,象鼻形兽头套环双耳,鼓腹,圈足。盖部为高浮雕镂空波曲形装饰,盖面饰体躯交缠的吐舌龙纹;颈部上下依次饰兽目交连纹、波曲纹和鳞纹,腹部饰双体龙纹,龙首为高浮雕,圈足饰兽目交连纹。盖内铸铭4行26字,“唯九月初吉庚午,晋侯
(pí)作尊壶,用享于文祖皇考,万亿永宝用”。晋献侯“
”是墓地中唯一能与《史记•晋世家》记载姓名相吻合的一位晋侯。

从图片上看,这家伙肚子里是有铭文的,这样的文物都异常地珍贵,铭文可以向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这是鸟尊,西周,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这是龙形觥,商代,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盖面饰龙纹与前端龙首衔接,衬涡旋纹。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一边一对贯耳用于悬挂;圈足饰相对的夔龙纹,更增稳定之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这是猪尊,西周,通高22.4厘米,通长39厘米。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3号墓出土。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猪形,猪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双耳斜耸,形体肥硕,腹部中空,四足粗壮,尾巴上翘,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圆形开口并附盖。盖面装饰目雷纹一周,腹部两侧均有圆形凸起,装饰火纹和变形兽纹。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于青铜食器铭文中,在酒器中自铭为飤,罕见。


这是兔尊,西周,高22.2厘米,长31.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号墓出土。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侯墓地的晋献侯夫妇(M8组)、晋穆侯夫妇(M64组)墓中均有数个铜兔尊作为礼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


山西省长期与少数游牧民族接壤,所以他们的玉器文物藏品也非常漂亮,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这是缀玉覆面,西周,鼻长8.5厘米,宽3.3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置于墓主头部,由48件形制各异的玉片组成。除周边一圈带平齿的梯形缀片外,皆雕刻有纹饰,多以双阴线琢刻。眉、眼以碧玉制作,玉质上乘。墓主人为晋穆侯夫人。
这是六璜联珠串饰,西周,最大璜长16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出土于墓主的胸部,上端过颈,下端至腹部以下,共有408件。由绿色料珠、红色玛瑙珠串连接6件玉璜,自上而下第1、2件,呈白色,刻有镂空龙纹,第3、4件饰龙纹,第6件玉质透亮,色白微黄,刻有镂空龙纹。墓主人为晋献侯夫人。

这是玉牌联珠串饰,西周,玉牌高8.7厘米,上宽5.6厘米,下宽7.7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出土于墓主人胸部右侧,由玉牌、玉珠、玛瑙珠、料珠组成,共有584件。最上端为3串玛瑙珠下接6串玛瑙珠,系于玉牌上部的6个穿孔,玉牌下部有9个穿孔,系挂9串玉珠、玛瑙珠、料珠组成的珠饰。玉牌呈梯形,正面用双勾法刻有对称的龙纹,线条婉转、流畅。上下穿孔均为侧、背斜钻。墓主人为晋献侯夫人。



这个小玩意非常精巧,看上去制作的工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古代的匠人们是在太厉害了。

这个玩意叫刖人守囿车(四个字我不认识俩),春秋,高9.1厘米,长13.7厘米,宽11.3厘米。1989年闻喜县上郭村出土。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西周晚期青铜艺术精品。
这是铜牺立人擎盘,战国,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牲体肥硕,面部表情温顺,双目圆睁,长吻大耳,四足短而粗壮,站立平稳,牲背上站立一人,面目清秀,束发垂脊,身穿右衽长袍,双臂前伸,手握盘柱。“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剩下这些砖雕石雕之类就都属于地上文物了,但是通过对山西博物院的参观,我感觉山西不愧是文物大省,地上文物非常丰富,可是地下的文物也一点都不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