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晋祠 |
分类: 天路之旅 |
虽然山西是著名的旅游大省,又是以看地上文物而著称的文物大省,但其实在山西省城太原,感觉值得一看的东西还真是不多,相比隔壁那个以地下文物著称的文物省城差了一些,唯一的必到之处就数晋祠了,但是一个城市能有一个晋祠也就足够了。
好多年前我曾经来过一次晋祠,这次故地重游时印象已经不是太深了,由于赶上下雨的天气,还有晋祠周边修路的原因,所以感觉晋祠的门前似乎比以前脏乱了很多,怎么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摊贩,而且满地都是脏兮兮的,心情不爽。
可能是天气的的原因,来晋祠的游客不是很多,虽然人少,但是这样的天气照相也不方便,只能是随便逛一逛了。
说起晋祠那可是鼎鼎有名啊,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是晋国的宗祠。最早始建于西周,周朝啊!以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经2000多年的修葺扩充,逐渐成为当今规模。
进了大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写着三晋名泉的古建筑,这其实是水镜台的后门,建筑始建于明朝,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年间的武举人杨廷翰所书,看上去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虽然小雨淅沥着,但是旁边的旅行团依然在排列整齐的听着导游的讲解。三晋名泉门前的铁狮子非常有趣,那只幼师卷缩在母狮的肚皮底下,好像一边避雨一边偷窥那些雨中的游人。
晋祠的建筑结构非常规矩,进了大门之后从这个明朝的水镜台开始,就是沿着中轴线一直向里走,经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最后到达圣母殿结束,是一个庞大的古代建筑群。
从侧面看这个水镜台,它的建筑非常有特点,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台上东部就是三晋名泉,是重檐歇山顶,是演戏时用的后台,演员们换衣服休息的地方;台上西部就是演出的前台,是卷棚歇山顶,整个戏台三面开敞。
在其他古建筑中,从圆形窗中远眺水镜台,显得那么端庄大气。
这个小石桥叫做会仙桥,传说原来只是一座小木桥,明朝的翰林曾在木桥上与仙女相会,由于相会不怎么成功,于是仙女一怒之下毁了木桥,后来再次重建这座石桥。
这个高台之上叫做金人台,印象中原来没有那些木围栏,游人可以进入的。金人台上四个角落共有四尊铸铁人,都是铸于北宋年间,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
这是金人台上东北角的铁人,原件也不知什么时候毁了,现在这个铁人是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
这是金人台上西南角上的铁人,是真正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所铸的原件,文物啊。
这是金人台上西北角的铁人,也是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所铸的原件。但是我看这些北宋所铸的原件怎么感觉比民国补铸那些还光滑呢?
过了金人台紧接着就是一个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对越”两个大字,所以叫做对越坊。看来越古老文化越深奥啊,这对越是什么意思你懂吗?,网上说是宣扬报答之意,但是对越怎么就有报答的意思呢?还是不明白。但这两个字写的挺不错,是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宛如游龙。
这是对越坊前面的一对铸铁狮子,晋祠里的狮子也是全国一绝,你发现了吗,这里的狮子尾巴其实是一条辫子从头顶上拧着麻花一直编下来的,在别的地方还真是没见过。
过了对越坊接着就是建在中轴线两侧的钟鼓楼了,古时候有“晨钟暮鼓”之说,在他们这疙瘩就是南面钟楼北面鼓楼了,依然是左钟右鼓。
这是高大的钟楼,虽然夹在对越坊和献殿之间,但依然是色彩光鲜,非常漂亮,特别是那个重檐歇山的顶,比一般寺院里的钟鼓楼可显得豪华气派多了。
这是南面的鼓楼,规格和北面的钟楼一模一样。
钟鼓楼后面就是是献殿,这里是供奉祭祀圣母的享堂,是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献殿的建造似乎有点单薄,是四面透风的格局,主要是为了烘托严肃庄重的气氛,其文化意义也是为进入圣母殿起铺垫作用。
这就是晋祠里最重要的景点圣母殿,圣母殿前面的这个石桥可是非常有名,它叫做“鱼沼飞梁”,虽然字面意思不明白,但能看出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十字形石桥,据历史考证这个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同时建成的,可见当时圣母殿的规模非常宏大。
圣母殿的中央是圣母像,但这个圣母是谁,好像还有争议呢。资料上说是“邑姜”的像,这个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后,是唐叔虞的母亲。这个晋祠就是唐叔虞建的,把他的母亲供为圣母没有毛病,但是这个周朝的邑姜圣母像身上的装束却是宋朝的打扮,这似乎有点说不通了。不过这是别人讨论的问题,我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