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多人的饭碗又要被砸了

(2017-01-09 16:13:49)
标签:

职称评定

职称改革

职称外语

不需要了

分类: 没事瞎说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职称制度30年来首次大改革,以后评职称像什么所谓的论文、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都不再作统一的硬性要求啦。

 

        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估计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会柏手称快。但是老百姓这么喜欢的事,为什么这么多年才想起来弄呢?猫腻,就是猫腻!因为这里边的水太深了,靠这些龌龊事吃饭的人可能比那些拍手称快的人还多。

 

        像什么所谓的论文、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能力测试,虽然这些自欺欺人的东西被称作“鸡肋”,但是在职称评定中的作用却大的惊人,有一票否决的权利,你本事再大(领导小舅子除外),少了这些“鸡肋”你就啥也不是。

 

       于是社会上应运而生了各种职称外语保过班、计算机测试辅导班、代写论文抢手、花钱发表论文....,还有什么编辅导教材的、印教材的、出租场地的、上台辅导的所谓老师....。这也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群体,这年头只要有需求就有服务。

 

        这些人就是所谓“吃职称”的,每年就是靠着各种职称的考试来吃饭呢。在这些环节中,像什么报名费、教材费、辅导费、评审费、版面费.....也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上得了台面合法的收费,还有很多见不得人的呢。

 

         那么在职称评审中为什么会掺进去这么多猫腻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领导不负责任造成的。职称评定评什么,那肯定是评真才实学呀,评的是实际的工作能力。但是最最关键的是谁来评啊?怎么判定谁有谁没有真才实学呀?

 

        这是非常认真的一件事,但实际的情况是,负责评审的领导们往往白痴偏多,自己都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怎么鉴定别人有没有真才实学呀?想得脑仁子都疼了,也实在是想不出让谁上不让谁上(领导小舅子除外),干脆弄一些所谓的硬指标一刀切就省事了,这就是所谓职称外语的来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