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22)---藏传佛教名刹塔尔寺

标签:
旅游塔尔寺青海藏传佛教 |
分类: 祖国各地 |
藏传佛教格鲁派有著名的六大寺院,其中四个在西藏地区,在西藏以外还有两个,一个就是青海的塔尔寺,还有一个是甘肃的拉卜楞寺。这个塔尔寺别看是在青海,但是名声依然是非常显赫,因为他们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就是出生在塔尔寺里,所以按过去的说法这里应该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都说塔尔寺是先有塔后有寺,因塔而得名,所以叫做塔尔寺。那他这地方最有看头的一定是塔了,果然一进山门迎面就是塔尔寺最著名的八宝如意塔。据说这八个一模一样的白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八大功德而建的。阿弥陀佛,佛祖有八大功德呢,我一个都不知道啊,罪过呀。
我去塔尔寺那天赶得特别不巧,正是西宁降温最冷的那天,下着小雨气温突降,小小的考验了游客们一把。但是这些天南海北的游客们那管什么下不下雨啊,你看这些人,冻得哆哆嗦嗦,顶着小雨打着雨伞也得心目中的圣物照一张到此一游,我感觉他们比那些寺院里的和尚们还心诚呢,不过这天气倒成全了山下买羊毛披肩的小店,80元一个的羊毛披肩全都让游客买空了。
他们藏传佛教的寺院和内地的不一样,内地再有名的寺院也就是一个大大的院子,进了山门有几进大殿就完事了。可是藏传佛教的寺院(西藏那几个也一样)那就是整整一面山啊,各种大殿都分布在山坡上面,所以大家都沿着山路一点一点的往上走,好在现在上山的路都修得不错了。
我说塔尔寺就是看塔吧,你看没走多远迎面就是一个大白塔,和在西藏见过的那种白塔一样,塔身用白灰抹面,底座用青砖砌成,腰部还有漂亮的装饰图案,塔身四面都有佛龛,估计里面藏着秘不外泄的经文。
我最先进入的是一个叫护法殿的殿堂,遗憾的是塔尔寺里的这些寺院内部都不让拍照,这样就使得神秘的藏传佛教越发显得神秘了。
这些悬挂着五颜六色漂亮飘带的大屋檐下你可别以为是避雨用的啊,这些地方都是那些真正的信徒们趴在那磕长头的地方,就在我们走过的时候就有人在那不停地磕头,出于对他们的尊重或者是不敢,没有对他们拍照。
这个小院子叫做祈寿殿,不知道是什么规格,连在院子里拍照都不允许,本想偷拍几张,又怕对神不敬,算了吧。
还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让游客进入,实际上对游客开放的只是塔尔寺里的一小部分主要佛堂,大部分僧侣的生活区都是禁止参观的。
这小和尚也太不敬业了,看着门上的告示,这小和尚应该是坐在这看门的,可是看着那小和尚玩手机的专注劲,与时俱进的和尚也不能免俗啊,把旁边披着羊毛披肩的游客都看呆了。
这个门里就是大经堂,这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殿堂,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堂内设置的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大经堂里的大金瓦殿是塔尔寺最著名的建筑,也是塔尔寺的招牌建筑,离得老远就能看见那金碧辉煌的屋顶。
这个宽大的院子叫做九间殿,又称文殊菩萨殿,整个大殿的廊柱为藏式朱色八楞柱,整座大殿以三间为一单元,由北向南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和宗喀巴殿。
远远看过去那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就是大金瓦殿,只有在这里远远的才能看清,离的太近了反而不行。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据说当时就是那个黄灿灿的屋顶就用了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所以称作为金顶,
在大经堂里离大金瓦殿太近了,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我发现绕到大经堂的后面才能更清楚地看清那个黄灿灿的金顶。在通往殿堂的后山的路上有个小姑娘虽然披着羊毛披肩也冻得哆哆嗦嗦,你看那老和尚多知冷知热啊,把自己捂的严严实实的。
居高临下的往下一看,这个大经堂实在是太壮观了,看着大金瓦殿那边一个个高高凸起的金光灿烂的尖顶,头脑中就能够出现那些身披大红藏袍的和尚们一片一片的坐在那念经的场景,耳边似乎就能响起了六字真言的声音:唵、嘛、呢、呗、美、吽。
这个高高的台阶上去是时轮经院,这个怪怪的名字好像就是佛学院的意思,也就是喇嘛学校,可能新入门的小喇嘛都得在这里经过修炼之后才能有资格上岗。
这是什么院记不清楚了,塔尔寺实在是太大了,这里面沿着山坡往上走各种寺院佛殿就连成了片,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特别是那种特殊颜色的寺院看了一会就麻木了,看哪个都差不多,分不出哪个是哪个了。
这个金刚坛城是塔尔寺能观赏的最后一座佛殿了,天冷再加上小雨,人走到这一步真有点精疲力尽了。不过这是整个塔尔寺里唯一一个室内可以拍照的地方,想到了这一层精神头又来了,可是进到里面才知道,原来这个金刚坛城是后建的,所以里面的东西都不算文物,当然可以拍照了。
这些金光灿灿的东西都是2009年之后才配置的,所以随便照相,于是这些游客们可算逮找机会了,长枪短炮咔咔咔照个不停。仔细看看,说不定过几年再来的话这些东西就当文物保护起来了,再想拍照那就违法了。
塔尔寺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建筑涵盖了汉族的宫殿斗拱技术与藏族的平顶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有机的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