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2015-05-20 09:30:06)
标签:

旅游

国博

明清时期

分类: 祖国各地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我在国家博物馆里参观的最后一个部分,由于这段历史离咱们的生活比较近,平时耳濡目染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物对我的吸引力相比前几个时期似乎差了一点。但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段,所以文物藏品还是相当丰富的,但是真正的出土文物好像不多,很多东西在其他的博物馆里也能看得到。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张流传至今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像,但是一直不知是何人所作。传说中朱元璋是个非常丑陋的人,你看画像中朱元璋的左脸一边有一大块很不自然的涂抹区,左眼跟左脸根本就是错开的,很真实!

 

但为什么在很多场合看到的朱元璋并没丑到这个份上呢,这件事民间则有如下传闻:相传朱元璋相貌极丑,马脸猪嘴,还有36颗红麻子。登上了帝王宝座后,他要画一张像流传后世,找了无数的画家来画,都不称心。不称心就要杀人,他杀掉的画家不计其数。后来一位画师经高人指点,仿照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两人的像去画,这才讨得朱元璋的欢心,幸免于难。不过,他也因此得以一睹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容,于是偷偷画下一幅真像,一代一代留传至今。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九宫长随牙牌,   明(公元1368年-1644年),这是明代宦官“长随”出入宫禁的通行证,用象牙制成,一面刻“九宫长随悬带此牌,不许借失、伪造。升迁者改写兑换,事故者缴监。无牌不许擅入宫禁,违者治罪”。另一面刻“严肃”二字。牙牌的上方穿有一孔,可穿线悬挂,使用时系于腰间,以备查验。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就是青花海水云纹扁瓶,  明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明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成熟阶段,其产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体薄,纹饰凝重,青花颜色鲜艳而著称于世。这是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产品。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青花缠枝纹贯耳瓶和灵芝纹石榴尊,   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这两件瓷器均为宣德青花的代表作。左侧这件青花缠枝纹贯耳瓶,唇口,直颈,颈的两侧有一对相对称的贯耳。右侧这件灵芝纹石榴尊是宣德窑的新品种,器形仿石榴形象,构思巧妙。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件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明 宣德(公元1426-1435年),清宫旧藏。觚铜胎鎏金云螭纹四出戟,阔口,体圆形,上大下小。通体以掐丝珐琅浅蓝釉为地,用单线勾勒缠枝莲纹枝干,串联多朵彩釉大花,颈部宝蓝地彩绘蕉叶纹内饰缠枝莲纹。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套宣德铜铃、杵,   明  宣德(公元1426-1435年),这两件法器都是宣德年间明朝政府布施给西藏拉萨寺庙的礼物。清乾隆皇帝60岁生日时,又由达赖喇嘛送给乾隆皇帝作生日礼物,一直珍藏在清宫之中。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件宝贝是孝靖皇后凤冠,   明  万历 ,是1958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的。明孝靖皇后嵌珠宝凤冠,以漆竹丝作胎,通体嵌以各色宝石为中心的珠花和点翠的云纹。前面近顶处饰九条金龙,口衔以数个杂色宝石缀成的珠滴,下为点翠的九凤,全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颗,晶莹剔透,显赫奢华,反映了当时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大清朝最有名的就是八旗军,人们常把领导的孩子乘坐八旗子弟就是从这来的。这八个图章就是当年清八旗各旗佐领的图记,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兴起的,每个旗使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旗,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皇太极调兵木质信牌,   清   崇德(公元1636-1643年),牌面一侧为圆形浅池,朱红地,中央阴刻满、汉、蒙三体文字 “宽温仁圣皇帝信牌”各二行;另一侧为素面圆形浅池,诏书就粘贴于此。每件信牌另附有特制皮套,为绿边黄地,中间彩绘海水、云龙戏珠纹饰。此种信牌是清入关前官员传达皇帝御旨、行使职权的凭信之物。“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大清“皇帝之宝”玉印,这方玉印系清朝皇帝的“御宝”,印钮为盘龙状,印文为满、汉文篆书篆刻“皇帝之宝”。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共计25方。这方满汉文合璧的盘龙纽玉印为清廷代表皇权的常用印章,凡属皇帝颁发的诏书皆钤此印。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个木雕牧童骑牛像,   清朝的,看样子像是皇帝把玩之物。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个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朝的,这件青玉双联洗,是由两个四角洗的各一角相联为一整体,其余六角上各雕蜻蜓一只,每只蜻蜓衔玉环一只,造型简洁端庄而别致。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一看出现这样的现代化用具,大家都知道这是到了晚清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洋务派官僚和早期的民族资本家开始购买外国机器设备,兴办了轮船、铁路、机器矿冶、机器纺织、电报、电话、银行、邮政、水电等新兴事业。

这是中国最早的电话机   晚清的。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只铜镀金轮船模型表,   晚清的。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只铜火车头风雨表,   晚清的。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一只汽车式寒暑表,   晚清的。这些洋务的小机械在国博里就不算什么了,如果到故宫的钟表馆里去看比这些要玲琅满目。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这是当年清朝大臣们出国的护照,  清光绪三十三年发的。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张纸,但是感觉扛在肩上比现在成本的护照看着高大上啊。但是这光绪也是年轻不懂事,他就不怕这些大臣们一纸护照到手,卷了家产跑过到国外再不回来吗?


去趟北京(19)---国博(明清时期)

最后这个杯子很有意义,杯子上面的这两种旗帜结合在一起,就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古代时期结束了,我的国博之旅也就告一段落。整整一天的时间就看了一个国博的地下室,国博实在是太大了,不是一天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