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人们最忙活的事除了吃饺子可能就是拜年了,在我记忆中最早的拜年印象是下乡以后。在我小的时候不知道拜年是不是也当四旧被破掉了,反正那时候过年很少有串动的,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谨慎。
到了上山下乡的年月人们被禁锢的情感好像有点活纷了,开始的时候只是熟人间串个门啥的,接着就是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是遇见认识的都要问一声过年好,那时候的拜年嗑也仅限于“过年好”这仨字。
所以我们从集体户回家过年的时候也开始拜年了,户里的、同学的、左邻右舍的、能想起来的都要拜上一拜。挨家挨户进了门向老人们说一声过年好,吃上一块水果糖这就算是拜年了,就这样一直拜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入乡随俗跟着单位的同事一起互相拜年。因为刚参加工作呀,所以往往都是跟在领导屁股后边挨家挨户的到同事家去拜年,这时候拜年的小小变化就是人们开始偷偷的抱一下拳,小声地说一声恭喜发财了。
后来随着日子渐渐的滋润,拜年的形式有点变化了。一个是这时候各家各户都开始有点讲究了,好一点的人家有地板,差一点的也铺着地板革,这样呼呼啦啦的到谁家去拜年进门都得换鞋,实在感觉是不方便。
再一个就是这种走马灯似的拜年,一拜就拜了那么多年也有点让人们感觉腻歪了,于是市面上实行了团拜。大家初一这天都到单位一起见个面,喝点茶水吃点瓜子就算是拜年了,实际上很多人昨天还在一起上班呢,没什么可唠的。
再后来电话走入家庭了,于是电话就开始承担了拜年的重任,这玩意不但是新潮而且迅速,过年的钟声一响拜年的电话就过去了。多时尚啊,所以人们开始通过打电话给需要拜年的人拜个年,那时候电话费挺贵的呀。
现在这拜年的花样就更多了,在电话拜年的后边又跟上什么短信、电子邮件、微信、QQ等拜年形式。不但是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拜年的嗑也越唠越丰富了,拜年的人文化水平也越拜越高,感觉人们在拜年的时候都像在写小说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