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记忆(35)---文物级的大学:岳麓书院

标签:
岳麓书院 |
早就听说长沙有个闻名遐迩岳麓书院,所以到长沙的第二天就直奔着岳麓山去了。刚一到山边上就看见这个造型特异的纪念碑,原来岳麓书院已经有一千多年了,真是文物级的大学呀。原来这个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年间,是我们国家的四大书院之一,现在成了岳麓山风景区里的重要观光景点。
接着往里走发现到处都是文物啊,这个古香古色的小亭子叫做自卑亭,仔细一看原来也是康熙年间的东西呢,是长沙郡丞赵宁在路旁所建。仔细想一下这样的自卑亭太有意义了,我们每个城市都应该弄上一个,让当官的没事进去反省反省。
这是岳麓书院的门楼,据说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门楼建在十二级台阶之上,远远看去显得高大威猛。
这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典型的那种南方建筑风格,看上去有点像是豪门大宅的意思。
门额上的“岳麓书院”为宋真宗的真迹呀,皇帝亲赐“岳麓书院”的御匾悬挂于大门之上,从此岳麓书院名扬天下。那大门两侧的对联写的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说的是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
这是岳麓书院的二门,门额正上方“名山坛席”的牌匾原为清同治年间的物件,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小日本被炸毁,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
二门背面还有一块“潇湘槐市”牌匾,同样是置于清代毁于抗战,现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的墨宝。
再往里走就是岳麓书院的大讲堂,是书院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上边悬着的那块“实事求是”匾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手书,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教育学生们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讲堂的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块写的是“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学生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但遗憾的是原物已经被毁,这是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的。
这一块写的是“道南正脉”,是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物为原物,万幸啊。
大讲堂的台上有两把太师爷和一个小茶几,可以想象出大讲堂的那些讲师们在讲课时那种高高在上的样子,那个时候当老师真是神气啊。后面的屏壁上刻的是《岳麓书院记》,是南宋乾道二年由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手书,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
这些像公园一样的地方都是过去师生们休闲的地方,学生们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看书和自习,学生们能在这么幽雅的环境里看书,要是学不好才怪的呢。
在大讲堂的后面有一个高高的藏书楼,楼上的牌匾为宋真宗真迹,宋真宗皇帝御赐为“御书阁”。
这地方一看就知道是上课的地方了,里边一间一间的都是像教室一样的地方。
在往后走看到一个“麓山寺碑亭”,这大概是岳麓书院里最古老的文物了,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现存建筑为1962年重建。亭内那个著名的“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碑,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绝碑”之称,可惜的是在外边什么也看不清楚。
绕过碑亭就是一片黑白相间的江南建筑,这个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
越往后走发现越不像学府了,简直就像是公园一样,不怪人家这岳麓书院还收五十元门票呢,人家这就是公园啊。
顺着这些长廊一直往上走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了,只是觉得古香古色的很有历史。
这些地方估计可能是过去的学生宿舍吧,那时候的高等学府不会像现在这么多人。
过了这个小桥就是岳麓书院的后门了,出了后门之后就一直奔上岳麓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