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7)---清东陵的神道

标签:
杂谈 |
分类: 祖国各地 |
大清朝的皇陵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在关外的沈阳,另外两部分就是关内京城东西两边的清东陵和清西陵了。这个清东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保存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这里一共建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座皇陵,以及慈安、慈禧太后等四座后陵,和一大推妃子和公主的墓。
我和朋友前些日子有机会游玩了这个著名的清东陵,虽然对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早就仰慕已久,但是一踏上清东陵的神道还是让我震撼了,号称为十里神道啊。神道顾名思义那就是就是陵墓前灵柩和诸神通过的道,皇陵前的神道我见过很多,像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陕西武则天的乾陵、北京明朝十三陵、还有就是清朝关外的北陵,他们的神道同清东陵相比那就小的不值得一提了,看来皇帝也分三六九等啊。
神道的入口是一个巨大的仿木结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又高又大,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石牌坊的顶部雕有麒麟、狮子,表面雕有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仔细看还有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等。做工那叫细巧,雕刻那叫精湛,据说像这样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国内找不出第二个来。
从这些巨大的基座上就可以看出这个石牌坊的厚重来,经历几百年没有任何闪失,两次大地震岿然不动。从这个石牌坊中间穿过去,就是有全长达五千多米、宽达十二米的清东陵神道了。
从石牌坊回头向后看,据说这个山的形状就像是一个手捧着上朝的笏板,弯腰鞠躬的上朝大臣一样,真是寓意深远啊。
沿着神道看到的第一座高大建筑就是大红门,这是整个清东陵的大门,原来沿着大红门有几十公里长的风水墙,现在只剩下一点意思意思了。清朝最有争议也是最有功劳的孝庄皇太后,也就是那个大玉儿因为诸多的历史问题就没有进入这个大红门,她老人家的昭西陵葬在了大红门的东侧,但是配置相当的高。
从大红门里回望石牌坊,可以更加感觉到这条神道的壮观和不可一世。
穿过大红门沿着神道一直就通向这个碑亭,这时可以看到中间的神道已经破败不堪了,原来的神道是由一条条大理石铺成的,现在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在神道的两侧是现在新修的柏油马路供汽车通过。
这个碑亭也称作大碑楼,里边高耸着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神功圣德碑,据说碑文是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亲笔书写。此碑至今保存完整无损,字迹清晰,碑亭外广场四角各竖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
绕过功德碑亭就可以看见一对望柱,眼前这两根望柱上的云饰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此的手笔和气度恐怕只是皇家的宫殿园林才能够作到。
望柱之后就是神道上的重点建筑石像生了,这里的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
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清东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过了石像生以北是龙凤门了,这是一组由三间石雕火焰牌楼和四段琉璃壁组成的门牌坊,传说它是按神话中南天门的样子修建的,所以皇帝之灵经过这个门就可进入天堂啦。
过了龙凤门沿着大理石的神道一直向前,估计倒退个几百年,平头百姓要是踏上了这些大理石之上,那个平头可能就没有。
沿着神道一直通向一孔桥,这是神道上非常重要的一座桥,几百年来完好如初,不像哈尔滨那座桥,虽然够大但是没等用呢就垮塌了。
现在人们为了加强保护,这座一孔桥上只能允许行人上去看看,在旁边修了专供汽车的通道。
过了一孔桥继续向前就是著名的七孔桥了,据说在七孔桥上的不同位置用石块敲击能敲出不同的音律来。
七孔桥在石桥中是等级最高的一种,七孔拱桥在清东陵也只这有一座。七孔桥有一百多米长,两侧安设石栏板126块,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远远望去非常雄伟壮观。
经过这了这么一通折腾,才算刚刚看见了下马石。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还没见到陵墓呢,你说这神道够大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