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里修窗户,由于坏的是单扇,所以换下的一整块大玻璃没有用了,于是在师傅的帮助下把那块大玻璃弄到楼下放着去了。
我心里算计着什么时候收破烂的来了就把它卖了,因为我们小时候常常卖碎玻璃的,印象中一堆碎玻璃就能卖不少钱,何况我换下来这块能有半扇门这么大的整玻璃了。
可是第二天一早老婆出去遛弯回来说,你那块玻璃不用卖了,肯定卖不出去。我说怎么的呢?她说这块玻璃在外边放了一个晚上都没丢,小偷都不偷的东西你还卖给谁去呀?
我一想也是啊,接着一直放到现在,有一周的时间了哪块玻璃还在那放着呢,真是没人要了。我真是纳闷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玻璃怎么就变得这么不值钱了呢?
好像赵本山冒充马经理到乡里给学校要玻璃的小品也就是几年前的事啊,那时的玻璃多缺呀,为了能弄到玻璃让老赵装啥都行,现在这社会变得真是太快了。
想当初下乡的时候,全屯子瓦光铮亮的大玻璃窗也只有我们集体户才有啊,一般的老乡家里还都是用纸糊的窗户呢,所谓的窗户纸糊在外说的就是我们那疙瘩。
条件稍好点的人家在窗户纸上刷点豆油,刷上油之后一个是透光比以前好,在一个就是淋上点雨也不爱坏,那时一般人家理想的窗户就是能在窗户纸的中间镶上一块小玻璃就不错了。
这样院子里有人来的话坐在炕上能看见,多朴实的需求呀。所以那时谁家要是全玻璃的窗户,那真是比现在摆上一台电视还气派呀。搞不懂玻璃这事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