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明毛体书法:经典宋词书法之二十八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标签:
书法毛体宋词辛弃疾二十八 |
分类: 我的毛体书法作品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书法作品
http://s15/bmiddle/001n3I2uzy7hIQsBlM28e&690
作品解释及创作背景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难于启齿;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