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贯中的故事讲得好!但偶尔也有兴之所至,信马由缰的时候。比如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一节中,讲华佗为关羽“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时,关羽还能“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这样讲就有点过了。“全无痛苦之色”,随后又“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这是现代自动化企业中刚刚经过大修的机器人的反应。
 
   
疼痛是人机体对损伤或潜在的损伤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医学家认为,部分疼痛具有情绪色彩,因而这种疼痛也会因人而异,可由心理机能进行调节。但是,对于像关羽刮骨疗毒这种由创伤性手术产生的神经性反应,由于它的刺激过程是通过神经末梢经特定神经通络上传到脑部,所以人的意志根本无法控制它的强弱。普通人如此,关羽亦然。
 
   
在古代,医生在为病人做外科手术时,尽管采用了多种麻醉镇痛方法,但是其效果都不明显。那时,医生要把病人绑缚起来才能进行手术;可以想象,那种手术造成的剧烈疼痛带给病人的一定是痛不欲生的感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46年10月16日才得到好转。
 
   
1846年10月16日,在美国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医院,27岁的牙科医生威廉·莫顿当着一大群医生和医学院学生的面,给一位病人施用了乙醚,使外科大夫得以在安静的气氛中摘除了那位病人颈部的一个肿瘤。从此,人类面对锋利的手术刀终于找到了一条逃避疼痛的途径。
 
   
威廉·莫顿是一位勤于钻研的人。出于减轻手术中病人疼痛的愿望,他很早就对麻醉感兴趣了。在与他人合作并经学者指点的情况下,经过3年研究实验,包括在自家爱犬和自己身上进行试验,他最终选择了乙醚。威廉·莫顿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荣誉和财富。在威廉·莫顿获得麻醉专利权不久,他就陷入了一系列麻醉术发明优先权的争斗中。在这种争斗中胜出的难度要远东高于找到一种麻醉剂的难度。威廉·莫顿耗尽家产直到1868年也没有弄出个结果。那一年的7月15日,在纽约中央公园纳凉时跌倒受伤,不久后去世。
 
   
正确的评价和公允的结论显然不是通过纠缠就能够得到的。往往是当时间把我们的视线放大到足够远的距离,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事物清晰的轮廓。在威廉·莫顿去世一百年后,他的同胞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为世人对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历史上的所有发明中,很少有发明能像麻醉这样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也很少有发明能使人类的状况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结束这一痛苦确实是任何人可能给予他同伴们的最伟大的礼物。”麦克·哈特其实也只是作为第三者复述了一遍威廉·莫顿墓碑上的那段话:“威廉·莫顿,麻醉剂吸入法的发明人和揭示人,由于他,外科手术中的疼痛被防止和消除;在他之前外科手术总是极度痛苦的事,自他以后科学控制了疼痛。”
 
   
时间的错位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遗憾。如果罗贯中有机会与威廉·莫顿相对而坐,相信他一定会在华佗身边给这位杰出的牙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更真实地成全关羽这位中国战神的千古英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