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佩荣: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真诚-1

(2008-09-22 21:48:44)
标签:

杂谈

儒家是在整个社会从正面去架构这个社会的价值,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跟自己行为的规范;但是在乱世,道家的批判性却一直非常深刻。

  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各位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术术。

  今天是台湾国学大师傅老师系列讲座--“说国学人生”的第三期,今天将和傅佩荣老师聊一聊“儒家与现代人生”。傅老师,按理说儒家思想是在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为什么会选择在第三期讲儒家思想?

  傅佩荣:因为儒家思想有时我们对它的来源不清楚,第一次谈《易经》,说儒家思想的来源是《易经》跟《尚书》。后来孔子从传统发展到他当时的情况,叫做承前启后。如果想讲次序,上次谈道家可以说是早了一点,事实上儒家是在整个社会从正面去架构这个社会的价值,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跟自己行为的规范;但是在乱世,道家的批判性一直非常深刻。所以,今天我们谈儒家的时候,对孔子思想首先要了解。

    前面有很长的历史,从夏朝、商朝到周朝,春秋末年到西周的阶段,这时孔子思想出现,是因为前面礼坏乐崩,就是传统的价值观瓦解了。这时要问社会往哪里走,因为一个社会价值观瓦解后面就变成禽兽的世界,所以孔子在当时危机的时代特别担心。儒家有一种特别忧患意识,当大家都过日子的时候,他说这样子不太够,人要担心,人能不能有一种合乎人文要求的一个社会。

  在后来的《中庸》里面特别提到天地那么大,但是人还是觉得遗憾。人为什么觉得遗憾呢?因为人有自由,可能选错、做错。

  主持人:各位网友想参与我们的聊天,可以通过电脑参与,更欢迎拿起您的手机,在移动中关注我们聊天全过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网友:《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主持人:这个问题好大。

  傅佩荣:这部书的内容都是孔子跟他的学生们以及当时一些人物互相对话,还有孔子生活的一些资料。这本书写得相当特别,跟一般的写法不一样,孔子离开以后,他的学生舍不得离开他,就在他的坟墓边盖房子,守上三年期间。三年期间不能上班,同学们每天就互相讨论,老师以前跟你说什么,老师跟他说什么,反复讨论,我们今天念的《论语》材料,基本上是在孔子的第一代弟子都耳熟能详。

    但是后来特别有两个学生,曾子跟由子,他们的学生把《论语》编成书,所以在《论语》里面只有孔子,另外就是由子、曾子两个人称子。“子”这个字在这个时候被称做“先生”,等于是老师。“子”如果放在名字上面没有什么特别,子贡、子路,很多人名字都放在上面。像放在下面,曾子、由子、孟子就不得了,代表他是老师,别人尊重他。

    《论语》是孔子的第二代弟子整理出来,我们念的时候有两个感觉,它像一部格言一样有一句没一句,不知道这句话为什么出现就写出来了。有时一句话的出现要知道它的背景,比如他们谈什么问题,最后孔子下一个结论,我有一个什么想法。背景都删掉了,只有那一句话,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孔子很强调他的一贯之道,完整的思想。我们念《论语》的时候,一方面看一句一句好象不是特别连贯,而另一方面一定要知道孔子很强调它的连贯性。所以,这两个特色就让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挑战。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主持人:傅老师,我们谈到儒家思想,常常谈的是孔孟思想,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区别又是什么?

  傅佩荣: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像《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为道代表人生一种很高的理想,是人可以弘扬这样的理想,而不是靠理想来弘扬人。第二句话比较需要解释,如果你强调你要先学习,要懂得理想,你这一生才有希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受教育怎么办?儒家的思想在于说,任何一个人古今中外,只要能够真诚,就会发现内心有一种力量,由内而发,让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是儒家最重要的贡献,让每个人都内自觉内在要求去做应该做的事。即使礼坏乐崩,还是能够找到行为的要求,由内而发,这是儒家的思想,叫人文主义,重视人文社会才能安定。

  孔孟有什么差别呢?孔子本身并没有特别著作,所以是学生帮他把这些话整理出来的,你需要去里面找到它一贯的思想系统。而很不幸的是,念《论语》的时候有一句话觉得很难过,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代表孔子的第一代弟子,至少孔子认为没有人了解他,更不要说非弟子、其他人。一直到100多年之后出现孟子,才真的了解孔子。

    孟子不但绝顶聪明,口才特别好,学问不用说。司马迁写孟子的时候,把孟子算成孔子的第五代。孔子是第一代,他的学生是第二代,孔子的孙子子思第三代,孟子是子思的学生的学生,孟子从孔子算起来是第五代。孟子的著作里很明显表现出来他对孔子的思想完全了解,并且加以发挥,把人性向善这个道理说清楚。发挥出来之后把孔子的思想叫仁政,上面要行仁政,老百姓才能快乐,把道理跟具体的做法全部说出来了。所以,一般人比较喜欢念《论语》,因为材料有限,大家不太喜欢念《孟子》,因为《孟子》编排的顺序会给人带来挫折感。

    比如前面几篇都是见梁惠王、齐宣王,一般人怎么能够见到这些帝王呢?现代人也很难见这些高级领导。一谈那些政治问题,一般人就没什么兴趣。司马迁很有趣,他写孟子的时候说,我打开《孟子》,看到《孟子·梁惠王》篇,梁惠王问他说,你不远千里而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司马迁说看到这一句就把书盖起来叹气。说,你看,政治领袖都希望有利,真正要讲的是仁义,你只要行仁义,上下互相帮助,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安定和谐。所以,孟子的思想,我们千万不能只看到前面有关政治理想的部分,还要注意到它背后人性的一些想法,才真的是儒家孔子思想的发展。

  主持人:因此这样说,《论语》的阅读可能比《孟子》的书要容易一点,所以也是他阅读的人更多一点的原因。

  傅佩荣:是的。

  主持人:傅老师您自己关于孔子一共写过几部书?

  傅佩荣:写了至少超过十本,这里是三本。

  主持人:一个是《傅佩荣戏说孔子》,还有《儒家思想与现代人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题目。另外一部是《傅佩荣<论语>心得》。内地最有名的是《于丹<论语>心得》。其实关于解读孔子思想的专著非常多,您在解读儒家思想、孔子思想的时候跟其他学者有什么不同?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真诚,一个人不真诚的话,一生都可以做秀,扮演各种角色。一个人如果真诚,就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要我自己做该做的事,而不是别人教我做的。只有到这一步,道德才有主体性,人的生命才能往上提升,也才能成为君子。

    傅佩荣: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我刚才提到,孔子公开说没有人了解我,这个问题就变成公案,2000多年的学者,谁敢说了解孔子呢?

  我们就要问怎么样算了解孔子的思想,因为知道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他只有一个人,不是孔子的学生,是道家的隐士。他知道孔子在家里面击罄,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不要勉强。《论语》里面两个地方出现,一个是孔子自己说没有人了解我,另外一个是外面人经过听出孔子的心声。孔子为什么难过?是因为他的学生没有办法了解他。

  我们就要问孔子的学生为什么不了解他?因为孔子的学生很多是老百姓,老百姓学习完希望服务社会做官,想的都是比较具体的要求。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呢?用一个字来说叫“仁”。仁这个字讲得很难清楚,在《论语》里出现104次,每一次上下文脉络都不太一样,可以说孔子因材施教,但是最后还是要问,这个字毕竟是同一个字,应该有一定的意思,就从这个地方下手,这是第一步,比较困难的地方。

    孔子所言之“束修”是年龄而非学费

  第二步,研究儒家的思想比较喜欢从整体来看。比如问一个小问题,孔子的职业是什么?我开始对孔子有兴趣是受到一位北大教授冯友兰先生的影响,他写中国哲学史,开始的时候比较了孔子跟苏格拉底,他说孔子跟苏格拉底都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但是他比了之后发现苏格拉底比较厉害,为什么?因为苏格拉底不收学费,他还骂别人收学费。他说孔子可惜了,因为他收“束修”,把束修当成学费,这是冯友兰先生的说法。

    接着冯友兰先生很同情孔子,说不过生活总是要维持的,也不能怪孔子。我不反对今天把束修当成学费,但是事实上孔子说的“束修”不是指学费,“束修”是指年龄。

    因为古时候的人,不太喜欢问你今年几岁,他用礼代表年龄、阶段。比如古时候看到女孩子,问她及笄没有?就是到16岁没有。看到男孩子,就是问加冠没有,以一个礼作为分界线。

  古时候贵族子弟上学,要收肉干,当做学费。古时候说自什么什么以上只有两次,其他都是年龄,从几岁以上,从几岁以上。就没有理由说孔子这里不是讲年龄,因为以上这两个字代表数目从少到多,比如从一岁以上。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从15岁以上的人没有我不教的,这完全符合孔子作为老师的心态。

  接着回答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孔子不收学费,不收肉干,怎么生活呢?孔子的生活恐怕很多人都不太愿意接受。他生活的费用主要来自于替别人办丧事。古代主持丧礼是高级的行业,因为需要懂得礼的各种细节。一个人从死了以后到埋进坟墓,中间经过50几道手续,不是专家搞不清楚。

    孔子是这样的专家,他替别人办丧事跟一般人不一样。《论语》里有两句话特别让我们感动,一句话是学生写的,说老师在家里办丧事,旁边人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如果孔子的职业不是办丧事,干吗去别人家办丧事吃饭呢?因为他主持丧礼,必须一个星期都待在丧家,别人也让他吃饭,他从来没有吃饱过。这一点令人感动。

    学生为什么知道孔子没有吃饱呢?因为孔子身高192公分,身高体壮,每顿饭至少吃四碗,老师看到孔子办丧事,吃半碗就不吃了,因为同情丧家的悲哀。孔子了不起就在这里,能真正体谅到别人的痛苦。所以《论语》还有另外一句话,老师在这边哭过就不再唱歌了,孔子干吗常常哭呢?让学生去统计,发现今天哭,今天就不再唱歌了。

    他哭是因为替别人办丧事我这样说还有根据,孔子过世几十年墨家出现,墨家嘲笑儒家,因为墨家强调薄葬,而儒家强调礼。墨家说孔子这些学生很不象话,听到别人办丧事就知道吃饭的机会来了。我这样讲对孔子的学术毫无影响,因为人总要活在社会上,有正当的职业天经地义,但是还要追求真相,不要随便说孔子收肉干。

   还要说一点,如果看《论语》详细一点,里面特别提到孔子这个人“沽酒、市铺皆不食”。街上买的酒、食不吃,担心里面放的防腐剂之类的,不卫生。孔子如果说外边买的肉干不吃,3000弟子如果真的送肉干,3000束肉干,都吃了还有命吗?

  各方面看起来,这些是细节,对孔子的生活我们要先做一个了解。

    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真诚”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的是孔子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很多网友和我一样关心孔子的思想,我谈一个我个人的感受。我觉得我个人在阅读孔子和庄子的过程中,他们都给我提供了不同的思想武器。而孔子给我提供的是入世的机会,庄子给我提供的是出世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我又概括成两句话,孔子的智慧是“克己复礼”,而庄子的智慧是“乘物以游心”,不知道您对我的看法怎么看?

  傅佩荣: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孔子讲的“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两千多年以来很多人充满误解。

  主持人:我觉得是约束自己按照礼数行事。

  傅佩荣:你所说的就是朱熹这些学者的见解,约束自己按照礼数的规范,会要求自己做这些事、那些事。这里我要把自己研究的心得跟各位报告一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孔子跟学生说话的时候很喜欢讲因材施教,这是颜渊问问题的时候孔子说的。颜渊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它出现在《论语》的《颜渊篇十二·颜渊问仁》中。很多人说颜渊请教什么是仁,仁就是人生的正路,学生请教老师,我这一生怎么走才能成为君子,才能慢慢改变自己。孔子说“克己复礼”。大家想想看,孔子学生里边最没有欲望的就是颜渊,最不需要克己的就是颜渊因为,他穷得要命。庄子对孔子很了解,经常以颜渊做例子编写故事。

  《庄子》里面提到,他想去帮助魏国的百姓,希望他们的国君善待百姓。孔子跟他说,你还不够,还需要修养。颜渊说我已经修养很久了,还需要什么。孔子说需要守斋。颜渊说我很穷,三个月没有喝酒、吃肉,还需要守斋吗?孔子说要你守的是心斋。大家知道颜渊是最没有欲望的人,所以孔子跟颜渊说话的时候,不太可能说约束你的欲望,克制你的欲望。因此,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要把它念完整一点。

  孔子的回答是完整的一句话,我们不应该断章取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先用白话把这句话说一遍。颜渊请教什么是人生的正路,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你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路。你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你的规范,天下人都会肯定。

  你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走在人生的正路上是要靠自己的,难道靠别人吗?最后一句话很关键,要靠自己还是靠别人。

  我们回想一下,从小到大都是被动的居多,从小是父母教我们听话,老师教我们守规矩。进入社会之后,长官要求我们做这个、做那个,人生充满被动。人生应该把被动变成主动,把克变成“能够”,能够自己作主实现自己的规范,这一生就没问题了。用这一句话来说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关键在于真诚,一个人不真诚的话,一生都可以做秀,扮演各种角色。一个人如果真诚,就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要我自己做该做的事,而不是别人教我做的。你一定要到这一步,道德才有主体性,人的生命才能往上提升,将来也才能成为君子。所以,我特别花一点时间把这一段做一个说明。

    正确理解“善”是现代人建立良好沟通的关键

  网友:我们应该多谈一谈对现代的启示。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网友解释一下,如果我在工作中,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样利用儒家思想这个精神资源去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傅佩荣:怎么样择善是一个关键,“善”就是我跟别人的关系。怎么择善有三点考虑,这三点考虑你想清楚,从现在开始生命就会有点调整。

  哪三点?只要张开眼睛起床了,跟任何人接触,从父母、兄弟姐妹开始,到外面的同学、同事、朋友。你跟任何人接触都要考虑三点:

  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你见到父母,知道自己是子女,你就应该知道我是子女,我对父母要如何。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

  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比如有时看到父亲跟看到母亲,对我的期许不太一样,父亲希望我守规律,母亲希望我书念好,有时父母的期许会从不同角度靠。你对任何人都要说你对我有什么期许,我们要设法沟通。

  第三,社会规范要遵守。社会规范就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规范。

  我们跟任何人来往都要考虑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三点考虑到就知道该怎么样用言语和行动来表达你内在的想法。跟别人互动容易吗?实际上人生充满着各种冲突、挣扎,因为我内心的感受跟别人的要求往往会有落差,比如我已经很用功了,父母还是要我考第一名,这就是落差。落差时就要跟父母沟通,我尽力而为,只能考第十名,如果父母还抱怨,子女没办法,只能引入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孩学习不好一半是父母的遗传,这样父母会降低他的标准。

    人跟人相处,用儒家在现代生活经验里面作为指导,这三点考虑是我们值得参考的。三点考虑发生冲突,最重要的是注意对自我的真诚是不能放弃的,不然虚与委蛇讨好别人,将来总会有后遗症,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恩怨就从这里出现。

    儒家其实很尊重个性

  主持人:傅老师您刚才这一番讲话可能对于现在很多读《论语》的朋友,都会把《论语》和他们现实生活中有关系构建起来。但是傅老师我也想到一个问题,我想论语所提倡的遵循礼数,是不是和我们在现代文明中提到的创造性、创新性和提倡个性的张扬有一种冲突呢?

  傅佩荣:您说得没错。但是我们刚刚把礼数这些跟法律规范都算做第三点。如果各位听得仔细就会知道,我刚才强调的第三点,第三点包括法律、礼仪在内,基本的要求。

  第一点是我的真诚,所谓发挥个性、发展我的创意是跟第一点有关系。比如内心的真诚,这是第一点要注意的。但是我对朋友真诚,并不代表我对每一个人都很好。因为有时还看第二点,个别的朋友对我有什么要求。

    有时候第一个朋友要求我有诚信。第二个朋友说不定希望我更勇敢一点。所以,每一个人跟别人相处的时候除了真诚之外,一定要考虑到这个特定的人对我有什么要求,我能不能做到。其实通常我们都活在别人的要求里面,这个时候往往就忘记自己的真诚了,有时也忽略了社会规范。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你要发展个性,它跟儒家的思想并不是完全冲突的。一方面你要遵守规范,另一方面你还要真诚为主。如果没有真诚,只有规范,反而不好,变成是虚伪了,变成是我本来是真诚的,结果你要我表面上是照规矩做,我内心不愿意,这样的话就很可惜,就会造成各种落差。

  所以,我们前面提到像儒家的思想,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克己复礼?是能够自己作主,真诚由内在引发力量,我自己能够自己作主,主动去遵守规范的话,那个遵守才有意义。否则我是被动的,一旦规范的约束力消失了,我就不管,那这样的社会生活不太可能和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