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教育无痕,彰显出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生命;虽无痕,却有声有色;虽无痕,却有滋有味;虽无痕,却如歌如乐,如诗如画。
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一个眼神、一次手势、一份表情、一声语调,向学生传达着各种正确的观点、情感和立场;广大学生在这绵绵“春雨”里健康成长,也是最具成效的。
一提教育,不少人往往理解为“直奔主题”的说教;有些家长朋友,还怕不直截了当,索性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我教育你,是为了你好!”教育目的如此显露!教育目的显露,效果并不好。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或百般抗辩;或“给你耳朵累歪了嘴”一言不发;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冒。不入心不入脑。这几种情形都不好,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道理很简单,摆出教育人的架势,就失去了平等的心态,往往居高临下,态度强硬,甚至因此造成“假错案”,还谈什么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使亲子关系变得疏远乃至恶化。
佛语曾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教育无痕,宛如纷纷扬扬的雪,丝丝缕缕的雨,融进了地里,滋润了禾苗,却不见其痕,不闻其声,受益的却是禾苗!教育孩子亦应如此,在融洽的氛围中,亲子交流、沟通,孩子心中“不设防”,家长也不是“进攻”态势,最终有可能达成共识,双方对某个问题有了比较接近而又正确的看法,结果是皆大欢喜。“润物细无声”、“身教胜言教”
的教导方式,才是刻骨铭心的。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技巧。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坚持这项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呢?无论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要因人而异,也可以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一切也都在变化中。但我们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我们更要懂得孩子渴望理解,渴望阳光;同样渴望鼓励,渴望支持!
(一)要做学习型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教子的同时,父母的心灵得到雨露的滋润和美妙的享受,给人带来难以言传的愉悦和富足。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相长。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要站到更广阔的角度,中西合璧,为我所用。既运用中国人自己的人学逻辑(撒网式的思维),也运用西方人的形式逻辑来思维(尖刀式的思维),来认识自己、升华自己。
(二)要欣赏、信任和尊重孩子。真正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责骂或说教只能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呢?教育是保护,而不是指责),孩子更需要的是对他的欣赏、信任和尊重,孩子会从家长对他们的信息、尊重之中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显然无痕有着惊人的力量,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心与心的碰撞中就醒悟了,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教育无痕也体现在感受。孩子也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比如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环境压力,心理压力,竞争压力,困难压力等无处不在。所以作为家长能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那就看你会不会“换位思考”了,我们最好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宽容,等待。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到父母的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孩子也就会乐意接纳。这就要求父母的语言艺术魅力,不是声大理就足,不是横眉立目就能显示威严;不是恐吓就让孩子心悦诚服。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不要用阶级斗争的面孔,而是乐意听取孩子和学生的不同见解,尽量做到多表扬少批评。给孩子和学生更多那种成功的心理满足感,打破他们那种失败的心理定势。即使孩子做错了事情,通过某种途径达到了解决的目的,可能孩子不一定口头表示“我懂了”,“我错了”,但只要信服了,这不正是我们家长想要的结果吗?
(四)要提高无痕教育修养,掌握教育无痕艺术。教育无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希声,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无痕的教育没有口若悬河,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没有伤心与眼泪,只有触动感激、心有灵犀、快乐成长。教育无痕需要永葆童心。在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孩童时期非常健忘,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世界,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尊重。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当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路旁的野花,枝上的小鸟,邻家的玩伴,我们一定会有崭新的发现。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却常以正确自居,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灌输告诉。我们不愿意启发,以为启发浪费时间;我们不愿意激励,以为激励无所作为;我们不愿意表扬,以为孩子没有闪光之处;我们不愿意欣赏,以为孩子满身都是错误。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氛围和情境,需要给学生探索体验和顿悟的时空,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微知著、触类旁通、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享受成长。教育无痕需要家长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不是告诉、不是给予、不是灌输,而是退到思维的起点,与学生一同探索。父母对孩子不仅要经济上投入,而且情感上更要多投入一些。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你的爱、力量与扶持。父母多给予孩子一些积极、向上、乐观的信息,把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工作的感受讲给孩子听。教育需要无痕,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父母对孩子不仅要经济上投入,而且情感上更要多投入一些。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你的爱、力量与扶持。父母多给予孩子一些积极、向上、乐观的信息,把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工作的感受讲给孩子听。